所谓义田,就是为赡养族中贫困者或为族中子弟的教育等非功利性目的而置办的田产。早年,朱柏庐就有置办族田、保护祖先坟地的想法。然而,由于战火之后居住在昆山的朱氏家族成员比较贫穷,而朱柏庐也仅仅是依靠授徒糊口,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实现。妻子病逝后,他考虑到自己的年事已高,如不尽力而为,以后也就没有时间了。后来,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朱柏庐先生终于实现了这一想法。
当时,朱氏祖先的坟墓分布在练塘、阳山、宝华等处,其中迁居苏州的十三世祖秘阁府君的坟墓在练塘,迁居苏州的十二世祖实录院修撰府君的坟墓在中山,迁居苏州的十一世祖秘书省检阅文字府君、十世祖长洲县儒学教谕府君、九世祖镇东儒学提举国史院编修府君、八世祖中书舍人前户科给事中翰林院侍书、七世祖尚志先生府君、六世祖赠通议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前御史府君等的坟墓在阳山。朱集璜先生的高伯祖明威将军苏州卫指挥使府君,曾伯祖詹事府录事府君、运判府君、顺天府经历府君等的坟墓在净明寺前。朱集璜先生的高祖赠顺天府大兴县县丞前山东兖州府沂州判官府君、曾祖江西南昌府宁州判官审理正府君的坟墓在北山。朱集璜先生的曾伯祖太子太保恭靖府君的坟墓在宝华赐茔。
父亲朱集璜生前定下的祭规是:凡是轮到祭祀的要把练塘、阳山、宝华等处的坟墓祭扫一遍,所有的本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前往祭扫,这样一来,花费很大。明清易代之后,这样的祭规渐渐废除。朱柏庐先生首先提倡春秋两次祭扫,这样减轻了族人的负担,因此实行了很久。
由于时代久远,在阳山居住的朱氏宗族成员很多已经成为农民。起初,种植在阳山祖墓的墓木被一些贫穷的朱氏家族成员盗卖。后来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月,又有朱既受把坟地盗卖给张辅臣埋葬父母,当朱柏庐先生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命令同族子侄向吴县县令申诉,花费两年五个月的时间,终于把张姓盗埋的坟地收回。此后,先生带着一船白米到阳山准备送给阳山同族,到达山中后发现朱既受在先前盗埋的地方又埋葬了妻子张氏。朱柏庐非常气愤,就把那船白米又运回了昆山。后来,他专门给石庵侄子写信讲述这件事情。
由于阳山祖茔发生了上述几件事情,朱柏庐先生认识到只有置办赡族田,提供实惠给山中的族众,才能使他们收起非僻之心,使阳山祖茔不再受到损毁。
苏州在当时不仅是拥有义庄最早的地区,还是拥有义庄最多的地区,其中最有名气的是范氏义庄。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在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在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主要依靠田租来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资助贫穷的族人求学、参加科举考试等等。为了义庄的有效运行,范仲淹亲自给义庄制定了章程。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有效地维持了范氏义庄运行。南宋时,范之柔对义庄加以整顿,又恢复了原有的规模。范氏义庄的田地时有减少,然而后世的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这样到清初时,该义庄已经在苏州存在了六百多年。
朱柏庐先生对于范氏义庄早有耳闻,他也有创办义庄的想法,然而当时的他乃是一介贫儒,没有经济实力。创办义庄需要大量的钱财用来购买土地,族人中也没有愿意和朱柏庐分担的。眼看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他想出了种种办法,积累购买义田的资金。
图22 昆山移动公司党总支来校开展党性教育活动(www.xing528.com)
图23 昆山文史专家王广成老师为移动公司党性教育活动讲课
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冬天,朱柏庐的妻子陶氏去世后,朱柏庐没有请和尚做佛事,从而节约下十两银子。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是先生的六十大寿,他的学生叶廷玉分发请柬约请同学给先生祝寿,及门学生送给先生一些寿金,再加上所收同宗祝寿的寿金,共约四十两银子。对于这些寿金,朱柏庐再三推辞,无奈最后只好接受下来。寿宴宴席费用是寿金的十分之二三,先生余下三十两银子,再加上妻子去世时积累的十两,此时先生共有四十两银子。
为了积攒购买义田的资金,朱柏庐日常生活十分简朴,整日穿着布袍,步行出门,不乘肩舆。然而,朱柏庐依靠勤俭节约,积攒下来的四十两银子还是因为田地的价格超过他的钱数,买价不足,仅够典金,于是朱柏庐只能先典下数亩土地。他说,只要不死的话,以后还可以竭尽全力,继续购买义田,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怎么能够实现自己尊宗敬祖的志向呢?
过了六个月,朱柏庐用积累的四十两银子典买了圆明村村民孔姓十二亩地作为义田,准备将义田出产的白米送给阳山族众食用。至此,朱柏庐终于实现了自己购置义田的心愿。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族人继承自己的事业。作为一位隐居教书的先生,他自然不能和官员、富商相比。虽然朱柏庐的义田仅有十二亩,但心意良殷,以拳拳之心表达尊宗敬祖之情,朱柏庐在平凡的事情中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
图25 昆山市政协副主席吴卫东一行参观《治家格言》碑刻
图26 昆山市政协副主席吴卫东一行指导课程基地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