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届初中 黄淑琴
黄淑琴
近日接到通知,香港校友会要出一特刊,为纪念校友会成立30周年,要求每位理事写一篇稿以志盛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往事便如同潮水般涌来,这几天我父亲慈祥的容貌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经意间父亲离开我们已近30年了。我的父亲黄振富,笔名黄敏,从我懂事时便知道他是母校双十中学的美术教师。从1947至1977年,整整30年,他都是双十中学唯一执教美术课的教师。毫不夸张地说,在这30年里,凡在双十中学读过书的学生,都上过他的课,也都是他的学生。只是因为美术课程并非主科,与升学毫无关系,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而且每星期只上一堂课,对我父亲便没有深刻的印象罢了。虽然如此,仍有些热爱美术,爱好画画的学生至今还津津乐道地回忆起我父亲如何手把手地教他们作画的往事。前些天,校友会的元老张孝荣学长便谈起一件往事。他上初中时,正值抗美援朝,他画了一张画,画上一只魔掌伸向朝鲜,一把锋利的钢刀却刺穿了魔掌。我父亲看后觉得很好,认为此画表现了抗美援朝的决心,鼓舞人心,便将他的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让他高兴了好几天。可惜张孝荣学长未毕业便移居香港,如能在双十中学多学几年,今天的张学长可能是位著名的画家了。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只靠父亲微薄的薪金持家。还好有祖屋住,勉强有一间小小的画室供他作画。他的画室在厨房边上,小得只能放下一张桌子及椅子便没有空余的地方了。父亲白天教书,晚上才是他创作的时间,我常常半夜醒来还看到他画室的灯光亮着。父亲对于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视画为生命,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黑画家”,白天挂牌批斗,深夜里他画室的灯光依然闪亮。
父亲画的是重彩工笔画,作画时得先用铅笔打稿,再把宣纸放在素稿上描摹。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飘逸、流畅。作画时需全神投入,一丝不苟。我常看到他伏案终日,废寝忘食。要画好一张画少则十几天,多则得几个月的时间。父亲的画作能画出禽鸟活动之态,花卉芳艳之色,其中《牡丹图》《菊花图》更是雍容华贵,穷妙极巧。画中之猫呼之欲出,纤毫毕现,似触手可及。父亲的作品法度严谨,气态高雅,自然生动,姿态万千,形成自己的风格,令人赞叹。1986年,厦门画院宣告成立,父亲和另6位著名的画家成为画院的首批画师,及后又被推选为厦门市政协委员,建言参政,为厦门市的建设贡献他的一份力量。(www.xing528.com)
左为本文作者黄淑琴,右为黄振富与女婿蔡瑞羲合影
父亲具有伯乐的慧眼,不遗余力地培养美术人才。星期天、节假日他常把有潜力的学生叫到家里,指导他们作画,不收报酬,还时常要贴上纸张、笔墨、颜料等。我还记得其中两位学生的姓名,一位是白锡程(“老三届”高三学生),笔名白磊,现是著名画家,曾任厦门市美术馆馆长,是厦门市美术界的佼佼者。另一位是汪天亮(“老三届”初一学生)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曾任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获奖无数,作品被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一些重要文化机构收藏。如能看到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成就,我想我的父亲当能含笑于九天而老怀大慰了。
我的父亲用他毕生的精力承负着美术教师的重任,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美术人才;醉心于工笔画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精美的画图。这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的作品将如同他优秀而高尚的品德永存于世,灿烂而辉煌。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献给我的母校厦门双十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