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爆发了震撼中外的“五四”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同年10月,以林珠光、马侨儒为首的一批爱国华侨,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厦门霞溪仔街创办了一所私立商业学校,后于1924年寻址于风景胜地鸿山之麓白鹿洞旁的“外清箭场仔”。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他们以“兴办教育,宣传革命道理,为祖国乡梓培育英才,巩固辛亥革命成果”作为办校的宗旨,决定这所学校命名为“双十”,以表达爱国华侨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双十”创办伊始,仅有一座校舍,几十名师生员工,林珠光任董事长,马侨儒出任校长。
2.校长是陶行知的学生
1926年马侨儒校长病逝,由黄其华、张圣才继任正、副校长。那时,学校已扩展,以办六年制高、初中普通科为主,兼办商科和高级新闻科。从此,学校正式定名为“厦门双十中学”,直至于今。
黄、张二校长主办学校的目的是培育人才。他们赞同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办学主张,他们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双十中学作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方法的场所。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们提出“德、智、体、群、美五育并进”的口号,要求校长、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理论结合实际。提倡师生同生活、共甘苦。黄其华自己教课并搬进学生宿舍,和学生一起生活活动,为了实践陶行知女子教育与男子应有平等地位的主张,1927年双十中学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开厦门市各中学之先河,也是教育改革开创新风的一大成果。1934年试行“生活指导制”,取消教务处、训育处,创立“生活指导委员会”。
教师的教学场所不限于教室,不光在教室内指导学生学习。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音乐、美术、戏剧和各学科研究会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学生都要参加,尤其是爱国运动,师生要并肩前进。学生在校外和家里的一切生活,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是教师关心的内容。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陶行知的生活与教育统一,社会与学校统一,教、学、做统一的教育思想深深扎在双十中学师生的心里。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引下,20世纪30年代初双十中学已成为闽南最有影响的学校之一,为社会各界所赞赏。黄其华校长被推选为“厦门市中等学校联合会”主席,1935年应厦门大学教育学会邀请作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报告。
3.老师一定要好的
黄、张二校长办学有三条原则:一是老师要好的;二是对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三是校长一定要一头栽进学校全面的事务,不能不务正业。借此三原则以造就有高水平的毕业生。
为了聘请到真才实学高水平的教师到校任课,不仅出高薪延聘(当时校长的月薪80元,但有些老师的月薪是100—120元),校长还亲自一而再再而三登门拜请。例如为了聘请何连玉、雷芷京到校任课,校长亲自到湖南行聘。逢年过节校长亲临老师家门探望问候,以示尊敬。因此全校老师能团结如同一人为学校效力,使一所不入流的学校经过10年努力发展成为全省第一流的中学。当今国内教育界和科技界著名人士陈国珍、郑朝宗、潘懋元、韩国盘、何恩典、陈敦仁等都曾是当年双十中学的任课老师。(www.xing528.com)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贯穿高标准、严要求。不合格的学生不收,不及格的学生必按规定留级或退学,不徇私情。当时双十中学是私立,每学期要收20多块银洋的学费,每逢新学期招生,慕名而来报考者超过收生数的几倍,足见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学生从进入学校之日起,校长、老师就注意任何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对任何学生不存偏见不偏爱。“学生一进学校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不能偏心对待”,这是双十中学老师们的一个信条,每周一上午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抽测,由学校命题,抽考哪一科事先不通知,以有效检查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自然科学十分重视,数、理、化科每周质量抽查从未间断。对英语学习要求严,有英文文法课、英文作文课、英文会话课,使学生在校几年能够打下比较扎实的英文基础。双十中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形成了“勤奋好学,严格要求”的良好学风,“勤毅信诚”的校训和校歌成为治学之本。1934年春,双十中学参加当时教育厅举办的全省中学毕业生会考,成绩名列榜首。1948年,全国大学考生数与录取生数的比例为15∶1,双十中学1948届毕业生62人,被录取48人,且大多数被国内名牌大学录取。厦门大学17个系录取的新生中,有9个系的第一名都是双十中学的应届毕业生。美国当代著名医学家、俄克拉何马大学卫生科学中心解剖学系系主任李景昀博士,我国政治活动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庄炎林,著名音乐家、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作家、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耿庸,诗人马寒冰,剧作家洛丁,著名记者白增祺、赵家欣、陈湘,香港、印尼著名企业家韩振东、余金波、李尚大,都是20世纪30年代双十中学的毕业生,著名计算机专家、华侨大学电子资讯工程系系主任方志成教授,是1948届毕业生。抗癌研究工作者、厦门大学抗癌中心副主任王凯华副教授,是1950届毕业生。他们早先在双十中学扎下成才的深厚根基,今天以高超的技术和学识,优良的品德和智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归国华侨林珠光、马侨儒为纪念辛亥革命而创办双十中学,想为祖国造就一些人才。在旧社会,私人办学校只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得不到当时政府的支持,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奋斗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赞助。同时,学校必须教育出高水平的学生来取信于社会,才能获得生命力。办学的道路是艰辛的,学校的发展是缓慢的,在1925年之前学校的规模仍然仅有“外清箭场仔”几间平房小屋,学生不逾百人。黄、张继任校长后坚持勤俭办学,校长带头降月薪,老师不计较薪水报酬,以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黄校长还不断争取一些爱国华侨的资助,扩建校舍,逐步增建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至30年代初学校才初具规模。
1934年秋,教育厅认为双十中学试行“生活指导制”,创立“生活指导委员会”,取消训育处等举措是与政府对抗,要下令取消双十高中部备案。1937年,全面抗日军兴。热爱祖国,追求民主的副校长张圣才被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民党政府逮捕。在民主革命中,进步师生一再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迫害。双十中学在与黑暗抗争中前进,所能做到的只是在学校中教育青年做一个清白、正直、有益于社会的人。
双十中学从创办起就以爱国爱乡爱校的精神办校,黄、张接任校长后,始终坚持这一办学精神,提出“爱国运动,师生要并肩前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双十中学师生团结一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抗日救国会,上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副校长张圣才系“厦门抗日救国会”主要负责人之一。1937年,黄其华校长在抗议当时政府逮捕副校长的全校大会上发出“我们爱国,我们没罪,我们不怕你们”的正气浩然的呼声。1938年3月的日本《朝日新闻》以“双十中学是厦门抗日策源地”为标题,报道了厦门抗日消息。可见双十中学抗日救亡运动在厦门社会上影响之大。在解放战争年月里,双十中学师生在一些进步师生带领下,在中共地下党员(当时训育主任黄卫世、学生曾春晖等,系中共地下党员)的秘密支持下,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统治展开了斗争。在抗议“沈崇事件”和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等运动中,和厦门大学师生一起开抗议会,游行示威,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厦门解放前夕,在校师生积极开展护校斗争,使这所有30年爱国历史的学校,完整地交给人民,迎来解放的曙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双十中学,经历了创建时期(1919—1924,马侨儒任校长),扩充发展时期(1925—1937,黄其华任校长,张圣才任副校长),内迁时期(1937—1945,内迁平和县上溪镇黄其华、张芝麟任校长),复校时期(1946—1949,在厦门复校,黄其华任董事长,吴厚沂任校长)。历任校长坚持双十“勤毅信诚”的校训,发扬光荣的爱国传统和勤勉治学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一批人才,打下了基础。1949年,厦门解放前,双十中学校舍建筑面积仅2000多平方米,学生数不及千人,工农家庭出身的学生很少,只占在校学生数的百分之一二。旧双十中学虽有其进步的一面,但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仍不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0年中,厦门双十中学历尽坎坷,步履维艰,但毕竟在抗争中不断前进,为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成为人民的学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