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两目茫茫,不知路在何方?只能自叹命运不济,因为任何实验都有风险。况且,偌大的校园只有这么一个实验班,偌大的教师队伍只让我一个人承担,既没有教参可资借鉴,又没有其他老师可以切磋,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光杆司令”。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求生本能。我看着班上50个嗷嗷待哺的学子,听着校园传来的钟声,我生性愚钝,只能以勤补拙:每天都有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想不完的问题,答不完的家长咨询,回避不了的听课活动……
教学楼后面小山冈上枝叶繁茂的相思树,令我心生景仰。顾影自怜,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不过是一株外来而未被驯化的小草,或者是一枚苦涩的青橄榄。环境规定着我,又将改变着我,适者生存的规则告诉我,生命就是拼搏。我必须锤炼自己,做战胜环境的强者。赵朴初先生认为,“心境变,处境就变”。学校既已把50颗种子交给我,我就无权把它们拽在手心,或束之高阁,而应该把它们撒播下去,借助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雨水和土壤,通过自己的耕耘,让种子发芽、生根和成长。也许它们只能是绿色校园里的一簇小草,装扮不了整个校园,但它却有权显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屈生命力的尊贵与生机的不可抑制。(www.xing528.com)
3年,1095天,我与同学们说不清一起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换过多少回湿透的衣衫,为的是成熟自己,成长自己。我不会忘记,在我们陷入苦战的关头,省普教室马文光主任的关怀,实验友校的启发;学校袁书记、吴校长、巫副校长,年段方秀兰段长的支持;语文组彭永叔组长、教研组同仁的指点与帮助;家长的配合……是他们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在沼泽中踩出了一条“以课堂教学为点,以探讨学习方法为线,以拓展生活空间为面的三维联动教学模式”的蹊径。枕戈待旦终有成,1983年,班级获得“1982年度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班级”光荣称号。1985年,我们实验班的实验报告获得省普教室的认可,并决定让我代表福建省实验学校出席8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中学语文实验教材研讨会”,嗣后,又获得省普教室颁发的“福建省语文教改实验工作荣誉奖”。我们终于度过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愁眉苦脸”,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笑逐颜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