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届初中 周继州
家中相册中的这帧照片是爸妈给我们的。这是1951年双十中学参加厦门市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学校全体田径运动员和老师们的合照。
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双十中学全体运动员合影(摄于1951年)
“发挥新体育精神”“普及国民体育思想”,双十中学始终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办学初始,当时的国民意识对于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尚待更加充分的认识。当年的老校长张堆金先生、吴厚沂先生均是发展体育的倡导人,他们和父亲周鹏南不仅是同仁也为知交,均热心组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程序和课程。父亲是双十中学早期体育教师之骨干,致心致力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同期的还有杨绪葆先生,后来还有柯文英老师。柯文英是父亲的学生,杨老师和柯老师后来均调离双十到省里从事体育工作。双十中学早期体育教师还有我母亲林雪娥。妈妈是福建省首届女篮组队的后卫,曾驰骋于国内国际篮球赛场上。1948年福建队取得东南亚国际赛亚军后,妈妈结束职业篮球生涯,受聘于双十中学,为双十中学首任女体育教师。当时国内许多学校根本没有体育课,设有体育课的学校里,体育老师也多是男教师,双十中学则聘请一名女运动员作为体育教师,实为对当时传统观念的一个挑战,在教育领域独树一帜,足以鉴证双十中学开明治校,办学有方。
1955年父亲调往厦门市教育局,负责全市中学体育教育,本着对体育教育的热衷,他把双十中学倡导体育教育的宗旨传导至全市各个中学。在各校体育教师的协助下,不断地为国家输送文体兼优的人才,并培养出倪志钦、郑达真、郭跃华等数名闻名于国内外的运动员。爸爸调到教育局后,妈妈在双十中学继续任教。1956年,妈妈受双十中学之托,代表福建省到北京参加全国中学生体育教育大纲的制定。当时全国各省中等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省份中等教育尚未有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为数不多,女教师更是寥若晨星,制定小组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省份,总共只有十来个,妈妈是唯一的女体育教师。1957年,教育部和中苏友好协会邀请妈妈参加由苏联专家主持的中国全国篮球教练培训班,在青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训练。带着这些体育教育的理论和运动场上的经验,妈妈凭着自身的体能体力,从20余岁开始直至退休,在双十中学的操场上风吹雨打,身体力行,为双十中学的体育事业奉献终身。随着双十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学校的体育教研组至1965年已发展到近10位老师,分有田径、球类、体操、游泳、射击等课程和校队。双十中学的田径、篮球、射击、团体操等体育项目也均领先于省市各个中学,源源不断地为各大学院输送文体双全的优秀人才。从1951年双十中学田径队的照片上看,阵容如此庞大,学生个个意气风发,身强力壮,鉴证足哉!
位于相片左下角的男子是我爸爸周鹏南,我妈妈林雪娥位于右上角,第二排右边第二位是林致文老师,第二排左边第二位是刘如溆老师(读音为“xù”,但不知是否为这个字)。林致文和刘如溆两位老师都是当年体育教育的热心者,负责体育课、体育锻炼以及运动会的各种行政事宜。
照片上的学生中,最后一排中间的171号是李在根,我的表叔,是双十中学首届校董李世俊先生的长孙。李在根是同学皆知的德、智、体兼优的学生,除了课内学科外,谙熟英文、日文。毕业后考入上海交大,后分配在西安交大任教。1970年调到广州华南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及国防科技研究。由于研究事业上的贡献,1980年初,被评为中国首批享受终身津贴的教授之一。在校时,师生之间皆以闽南话交流,甚为亲切自如。毕业时,李在根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此时学界正在开始推广“曼陀铃”(英文Mandarin,意为“官话”,即早期的中国北方官员话,50年代后推广为众所周知的“普通话”),各位老师私下里为他着急,因为谁也没听他说过普通话,他是否能完成这个发言是个悬念。没想到一贯不说普通话的他,上台后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顺口而成,台下老师学生一片掌声。李永裕校长多年后还时常讲起此事。20世纪70年代,祖国正在起步发展,一位日本专家应邀到华南理工学院开交流讲座,在讲坛上对中国教授和研究人员颇有轻视之意,且对一个国际同仁共同关注的问题答非所问,其翻译且词不达意,令听者不知所云。李在根礼貌地请那位翻译歇息,用日语向在座的中日同仁做了一番讲述,令那日本专家甚感窘迫,从此对中国同仁刮目相看。朱植梅校长一讲起李在根,总是很欣赏地点头说:“在根是个人才。”(www.xing528.com)
第二排中间的170号是吴在俞,体魄健壮,力克群芳。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多年,后调任厦门体委工作,为厦门市的体育事业发挥其特长。他和父母时有往来,90年代末曾从香港回来探望父母。讲起当年学校的各界运动会,乃是生龙活虎,妙语连珠,热情不减当年。田径运动会上400米接力赛总是赛会的压轴项目,是最激烈的赛项。照片中1951年双十中学男子400米接力赛成绩显著,在全国范围内令人瞩目,李在根和吴在俞则是这个项目的两支主力棒。
前排女生中间的653号是曾素卿,体高、健美,运动素质良好,从小在天津长大,讲一口流利漂亮的普通话。大学毕业后,从外地调至厦门体育委员会工作,任厦门市田径队教练多年。曾和爸爸妈妈有频繁的工作来往,是他们引为骄傲的学生之一。吴在俞和曾素卿大学毕业后结为伉俪,俊男靓女,足以体现健康之美。
前排女生中的658号是黄淑英。双十中学毕业后,考上北京体院,毕业后回厦门,在厦门体委工作,负责厦门市职工体育工作,曾任厦门市田径队教练多年,为省市田径运动队输送许多人才。多年来和爸爸妈妈既是同事又是朋友。
前排女生中的659号是陈双双,文体兼优。1951年运动会上双十中学女子400米接力赛队员之一,与曾素卿和黄淑英同组。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后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至退休,毕生奉献于中国心理科学教育和研究。2018年底曾回母校看望老师。
1951年运动会至今已60年有余,当年参加运动会的学长学姐有些已经认不出来,其中包括陈冠惠,学校出纳方赛英老师的独生女儿,我的表姑。学校当年组建田径队时,冠惠姑姑年纪尚轻,仅是初一二年级的学生。田径运动会首次加入女生800米竞赛项目,该项目体力消耗大,没有女生愿意参加。爸爸是教练,只好说服自己的表妹参加。锻炼时,冠惠姑姑全力以赴,跑得头晕目眩,差点儿呕吐。爸爸回家被长辈们凶了一顿。参赛时,冠惠姑姑不仅为厦门田径800米赛跑填补了空白,且夺得厦门市首次田径运动会800米冠军。从双十中学毕业后,冠惠姑姑考上南京大学,攻读天文气象学,大学毕业后在江西省工作,是国家首批天文气象科学家之一,为祖国的天文气象事业奉献一生。
1951年笔者尚未出生,所述之事仅是从父母处听来的,记述上难免有所出入。若有校友认识照片中其他学长学姐,望给予补充或纠正,以共同分享双十中学体育辉煌历史为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