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双十:传说准精英教育

百年双十:传说准精英教育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为我们立下这个培养目标,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准精英教育”,也是为了高考红旗能猎猎作响。除了“掐尖”的生源,德才兼备的教师也是“准精英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可或缺。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我们忘不了是双十良师教书育人的德惠,让“准精英教育”传说继续,关爱之心延续。

百年双十:传说准精英教育

1968届初中 李晓航

初春的一天,前往集美参加项目评审,巧遇初中的老师彭一万先生。“不知不觉中,你们离校已50年了,那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啊!”彭老师的记忆力超好。这次相遇让我回想起我们中学时的校园生活

1965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16年新教育的探索,双十中学已然成为全省的“高考红旗”。为了“红旗继续飘扬”,校长李永裕带领学校班子继续探索,在首届“三二制”实验班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各重点大学的经验基础上,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对1965年进校的整个初一年段7个班级360位学生全面推行“三二学制”,与在校的其他“三二学制”实验班不同,他们是每个年段仅有两个班级试行“三二学制”,且需参加中考根据成绩情况重新筛选实验班学生。

为了办好我们这7个实验班,学校在教材的选用、教师的配备、学生的录取上煞费心思。在教材方面,根据教学大纲,除了统编教材在教学进度上加快,因材施教拟订教学计划外,部分科目还投入精力自编自印教材;在教师的任用上调集富有教学经验、责任感强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学;在新生的招收录取方面,据彭老师讲,学校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提前深入到各个小学进行摸底考察,实施“掐尖行动”。我们因而有幸成为那时的“尖子生”,肩负着学校私藏的培养目标:三分之一考上清华北大,三分之一考上复旦、浙大与交大,剩下的三分之一呢?彭老师风趣地说,剩下的给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这也是为了照顾本地区的高校嘛。

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全省每年上清华北大的也就上百人,当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学校为我们立下这个培养目标,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准精英教育”,也是为了高考红旗能猎猎作响。

除了“掐尖”的生源,德才兼备的教师也是“准精英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可或缺。

数学老师萨珍是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时任我们(5)班和(6)班的数学老师。萨珍老师授课条理清晰,她关于因式分解和合并同类项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但训练了我们解题的技巧,还培养了我们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方式,让我们受益终生。初一下学期,萨珍老师还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胜任数学课代表一职。小小的我,学到的不仅是数学,也头一回学习到如何更好地服务同学、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外界的干扰不时传输到班级里、课堂上,但是萨老师总是置若罔闻、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认真地执教,她那遇事淡然处之的风姿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www.xing528.com)

声音洪亮的何永铿老师教授我们语文课,他的示范朗读时而抑扬顿挫、时而铿锵有力,帮助我这个语文科为短板的学生激发起文学欣赏的兴致;宋理娜老师甜美的形象和标准的英式英语,引导我们从音标开始学习;在后山的专业教室里,音乐老师廖璇轻盈悦耳的女高音,宛如一只百灵鸟,时常将我们带入云端;美术老师黄振富带我们写生,教我们素描,引领我们走进艺术殿堂;生物课,我喜欢邓秉忠老师带我们到野外观察蜜蜂蝴蝶,而生物实验课,我则战战兢兢地从遮住眼睛的指缝里,瞄一眼同桌的青蛙解剖动作;每逢上地理课,地理老师林世华那低沉的声音总让我昏昏欲睡,以致到如今我不但是路盲,地理知识缺乏常常成为家里两位男生茶余饭后的笑料;班主任兼体育老师刘德森,是一位印度尼西亚归侨,比我们年龄大不了多少,却如一家之长,有一颗敬业之心,不管是去厦大家访,遇到被学生故意放了气的自行车要肩扛着回学校的窘境,还是面对我因贪玩不能按时交上寒假作业的窘事,刘老师都用他的善良和包容回应我们的年少叛逆,身体力行地关爱我们的身心健康;政治老师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许雅丽,至今还时常浮现她那坚定干练的身影,她那别具一格的期末政治开卷考,让我们“乐极生悲”,也因而悟出,在学习上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和投机取巧,必须扎实打好学习基础。

正是有这样一群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有学校精心谋划的培育目标和精细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以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下,我们受到了极好的德智体全面教育,懂得了为人做事的道理,也在短短不到一年的同窗时间里,结下了50年的同学情谊。

历史给了我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却又截断了我们接受更多学校教育的美好前景。仅仅9个月,就终结了我们在双十校园的学习生活,一纸《厦门市中学生毕业通知书》成了我们中学教育的全部,初中文凭成了我们中学教育的最高学历。就此,同学们被命运推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生存、工作的机遇机缘不尽相同,但有了这一段“准精英教育”打下的基础,尽管际遇不同,但经过社会的磨炼,通过不同渠道提升充实自己,为社会和家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有多年担任主管城市建设领导的同学,将个人修养融入城市建设中,让它们成为厦门的城市名片;有从基层做起、摸爬滚打、自我拼搏后取得成就的同学,不仅带领企业稳居行业龙头地位,还热诚扶助同行同事,成就他人也成就了企业;有数位经营有方的成功企业家同学;也有数位同学凭借顽强的毅力,以初一的文化底子读至博士毕业,抑或成为博士生导师;还有数位同学接过老师的教鞭,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有多位在企事业单位成为骨干栋梁和技术能手的同学,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倾力奉献,成为省市级劳动模范。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我们忘不了是双十良师教书育人的德惠,让“准精英教育”传说继续,关爱之心延续。

回首往昔,再看今朝,当年同窗,如今鬓已斑白,而我们人老心不老,同学凝聚一致,继续携手同行。从1993年班级聚会成立同学会开始,双十“老三届”初一(5)班的足迹就伴随着厦门经济建设的辉煌景象踏向各处:通车前夕的海沧大桥上,第一辆通过翔安隧道的大客车上,五缘湾畔悠闲的游艇上,中华美术馆和微雕馆里精美的艺术作品前,双十中学和平楼曾经就读的老教室里,新校区图书馆的赠书仪式上,宋老师的病榻前,处处都有双十“老三届”初一(5)班科任老师和同学们的身影。在“双十老三届”的文集中、相册里,初一(5)班的合影人数最多,最引人注目,也让其他届别的同学们最羡慕!在双十中学校庆文集、通讯录中,在《永远的初一》回忆文集中,更有班级同学编辑的进校50周年《一载同窗一世情》画册里,留下了我们满满的印记。在刘德森老师的追悼会上,除了出差的、外地定居的,班级共有19位同学前去缅怀,没能到场的同学也以各种方式寄托哀思,这一份情意也引起了在场老师的赞许。

今天,我们都已退休,但同学间的情谊越发醇厚,对中学校园生活的忆念依然延续,这一段“准精英教育”的传说我将铭记终生。

感谢母校!感恩老师们!感念一同度过中学时光的同学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