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双十素质教育
1968届高中 张锦辉
我是1962年秋考入双十中学初中部,1968年秋从厦门八中高中毕业。在双十中学的6年学习生涯中,双十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是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我参加的第一个课外活动是唐诗朗诵。每周四下午4点我来到和平楼半地下室饭厅的南门口,萨兆琛老师在那里等着我们的到来。同学们到齐后,萨老师介绍今天朗读的唐诗,诗的历史背景,每首诗描写的情景、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然后讲述每句诗的意思,逐字逐句讲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萨老师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起来,他朗诵一遍后就让我们跟着朗读一遍,然后叫我们跟着他逐句朗读。萨老师说,每首诗就像一首歌,有个调。朗读要昂扬顿挫,音调要高低起伏。就这样我们这群十几岁的孩子读起诗来就像古代私塾的老先生一样。这段经历影响了我一辈子,“文革”中期书没得读,又无所事事,我就向邻居借了本《唐诗三百首》读了起来,还背诵了一百多首,又找到家里的一本蓝色塑料皮的日记本抄这本唐诗。可我的字实在是太难看了,想起高一(4)班的小学同桌吴雅芳,她的字比我好多了。我就厚着脸皮请她帮我抄录《唐诗三百首》,吴雅芳倒还好商量就帮我抄录完成。每天早晨起床后,在家里就按照萨老师教我的调调朗读起唐诗。因为那个年代唐诗属于“四旧”,吴雅芳怕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拿走这本手抄《唐诗三百首》并烧掉了,太可惜了。
1975年,我大学毕业,在中山路新华书店找到了《唐诗三百首》,以后陆续买到《唐宋诗词常用语词典》《唐宋词选注》《旧诗佳句辞典》《宋词三百首》以及《全宋诗一》至《全宋诗五》一套五本等。在萨兆琛老师的启蒙下,我对唐诗宋词爱不释手,作为业余爱好,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偶尔触景生情,习作七律、五言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对自然的认知,自己欣赏或寄给朋友。这些陪伴了我的一生,我心里深深感谢母校的课外活动,提高了我的文化修养,带给我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www.xing528.com)
1965年,我参加了第三个课外活动——国防体育无线电测向,学校请来了省体工队队员担任我们的教练,每周一、二下午活动。我们有3个活动小组,每组4个人。教练对我们进行国防体育项目培训,介绍了无线电测向仪寻找电台的工作原理和测向仪的制作。教练拿出电子线路图,原件组装成一台无线电测向仪,介绍每个原件的名称和作用。再介绍电台发出信号的原理,我们是由测向仪的碳棒定向和电台的信号强弱来确定电台位置。教练向无线电管理部门申请一个电讯讯号“我是一号”。比赛规则是将电台隐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每组运动员在室内自己组装一台测向仪,然后到达起跑线,戴上耳机,操控测向仪开机工作。测向仪碳棒对着一个方向,开始起跑听到测向仪发到耳机的声音强弱,两个强音的交点就是电台的位置。最快找到电台的小组为优胜者。
1966年5月,我们基本能胜任这项国防体育运动项目,并接到通知准备在暑假参加全省比赛。可惜在1966年的6月份“文革”开始,我们的课外活动和全省的比赛都终止了,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初二、初三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潘明贵老师是福建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的印度尼西亚归侨,除了上好我们的英语课外,偶尔有空会找我谈话,教导我除了读书还要为同学服务,潘老师的教诲让我至今难忘。潘老师将自己购置的书籍建立了一个流动借书点并让我来管理,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这些书主要有科技丛书、短篇散文、故事小册子、德育和政治书籍,我将每本书编号并对应一个小纸袋,同学借走书籍我将借条放入纸袋。这个活动维持了两年,直至初中毕业。这个课外活动虽小,但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