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双十:辉煌业绩与艰难沧桑

百年双十:辉煌业绩与艰难沧桑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组织双十百年校庆活动,不仅要张扬她的辉煌业绩,更应当铭记她的艰难沧桑,以此来弘扬双十坚韧不拔的办学精神,以此来激发双十莘莘学子爱国爱校之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求索钻研,奋发拼搏!双十师生为救援盟军飞行员作出了贡献,一时传为佳话。80余年前,这首雄浑激越的双十校歌唱响在平和琯溪之畔,彰显出双十人的豪壮爱国、复兴民族之情,刻

1967届高中 郑家骙

1962年金秋时节,我这个13岁的懵懂少年跨进了位于镇海路上的厦门双十中学校园,开始了从初中到高中试点“三二制”的求学生涯。当时的双十和一中都是厦门最赫赫有名的中学,我之所以没有选择一中而报考了双十,只因为我家住在思明电影院对面,走到双十只需十来分钟,而到一中得多花一倍的时间,那为什么不节省下这些时间来用到学习上呢?我的想法就这么简单,没想到从此便与双十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20世纪80年代,除少数人外,我们这些“老三届”学生都回城了,同学间逐渐恢复了联系,在一些热心同学的倡导下,组建了双十老三届同学会,我也成了其中的一员。由于我曾在建设系统从事过新闻报道,担任过《中国建设报》和《福建建设报》的记者,有些文字方面的能力,所以便在同学会中和郑启五校友一起负责宣传工作。90年代那10年间,我们不间断地编辑出版《双十老三届》会刊,启五主编了前5年,后5年则由我接手。从此以后,我与学校联系逐渐密切,采访过一些校领导和老教师,编写并发表过一些文章,对母校逐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而更增进了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而今,我们的母校迎来了百年华诞,自然是可喜可贺,也理所应当地要好好庆贺一番。双十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绝不仅仅是她的辉煌,也必然有她的沧桑。今天我们组织双十百年校庆活动,不仅要张扬她的辉煌业绩,更应当铭记她的艰难沧桑,以此来弘扬双十坚韧不拔的办学精神,以此来激发双十莘莘学子爱国爱校之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求索钻研,奋发拼搏!

以我所知,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双十最能展现其为国兴学精神的当属抗战时期双十内迁平和艰辛办学的难忘历程。

2008年,当时主编《厦门文学》的我市知名作家谢春池向我约稿,说是因为要出一个纪念厦门沦陷70周年专刊,要我撰写一篇厦门双十中学抗战时期内迁平和办学的文章。尽管当时我对双十这段历史一无所知,但作为双十学子,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于是便义无反顾地应承了下来。此后,我潜心寻找翻查能够搜索到的珍贵的有限历史资料,同时还到集美大学采访当年在平和双十中学就读的、时已82岁的集大退休教授周日升老校友,一幅双十内迁平和艰苦办学的历史画卷便逐渐清晰了起来。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日寇的铁蹄日渐逼近偏居东南一隅的厦门岛,厦门岛的大地上已经摆放不下一张能安静学习的书桌了。双十中学要么停办,要么迁址异地续办。这时,一位在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到双十任教的平和籍教师蔡启新提出将学校迁往平和县的建议:一是平和地处距厦门不远的山区,相对安全,搬迁较容易;二是蔡老师本人在平和小溪(即现在的平和县城)当地有些人脉,较易促成此事;三是平和小溪已办有中学,有一定办学基础和条件。这一建议最终获得了校方的首肯并确定了下来。

经过蔡启新多次奔波联系,平和小溪张、林、李、蔡四大姓予此事以大力支持,成立了董事会,决定停办当地1929年建成的私立东溪初级中学(现为平和一中),腾出校舍借与双十办学,原东溪中学学生转入双十就读。1937年底,双十启动异地搬迁,由蔡启新怀揣双十的一枚公章和一张洋号(即现金支票),带领部分师生从厦门辗转漳州,再从漳州坐船到平和小溪,受到当地乡绅和民众的热情欢迎。双十终于在厦门沦陷之前顺利实现了内迁。(www.xing528.com)

完成搬迁后,蔡启新担任代理校长,旋即于1938年春季面向闽西南各县市招生。当年下半年,赖德渊任校长后又开始秋季招生。此后,在平和的这些年里,双十都实行春秋两季招生。由于学生日益增加且多为寄宿,赖校长不得不全力四处奔走筹资,很快便建立起了两层土木结构的“崇德楼”作为新的学生宿舍。与此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问题,此后的崔钟瑛、吴有容、任启晖、张芝麟、卢祖泽等历任校长到处联系延请名师,受聘前来执教的老师不少是北京等地名牌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甚至博士生,而且多有较长教龄和经验。其中苏梓青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向连如、应兆熊等老师为名牌大学毕业,而李文林、林际泰、苏文苑、林梦雄、林士俊、叶鸣凤、陈玉凤、张国景、沈汉桢、吴梦华、潘国瑞等均为当时教育界的名师。由此,双十的师资力量逐渐雄厚,声望日高,学生们纷纷慕名而来,内迁不久便超过千人。

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双十借用的东溪中学校舍年久失修,难挡风雨,冬天北风怒号,雨天室内滴漏,同学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学习,有的还在煤油灯下自习到深夜,其刻苦求学精神十分令人钦佩。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周边贫困家庭,三餐都没法吃饱,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有的甚至要靠其他同学的热心相助才能完成学业,但大家始终抱着学习成才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孜孜不倦地学习上进。每天清晨,身着童子军服、胸佩校徽的双十学生便到操场做早操,然后沿街跑步,盛夏寒冬从不间断,成为山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学校坚持德、智、体并重,音乐课唱的是抗日歌曲,物理课讲解的是炮口角度和射程的关系,历史课讲述的是民族英雄的事迹,地理课教的是我国的版图何处正在遭受日寇蹂躏……通过学校有意识的教育,同学们的抗日救国思想日益成熟,心中种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卢汉寿、张克坚、张时贤等不少学生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并参与平和县抗日救国会会长张景尧创办的“熊火剧社”的演出。1939年,坚持闽西斗争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途经平和县,张其桃、张树根等10多位双十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杀敌的最前线。

1943年,一架盟军战机在与日军激战中负伤坠落于平和县郊河滩,双十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救援,由于有英语老师陈玉凤担任翻译,当地政府对盟军飞行员的救援、安顿和送返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6位外籍飞行员对此十分感激,特地来到双十中学参观并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同时赠送给学校一艘橡皮艇作为留念。双十师生为救援盟军飞行员作出了贡献,一时传为佳话。

“际国家多难非常,迁地为良,天马高、琯水长,施教育不亚沙场,曰三民,曰五权,何堂皇。军事化,生产化,力量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同学共勉发扬。复兴民族争荣光。”这是双十内迁平和时的校歌!80余年前,这首雄浑激越的双十校歌唱响在平和琯溪之畔,彰显出双十人的豪壮爱国、复兴民族之情,刻苦求学、追求上进之风,让人永世难忘。

抗战胜利后,时局逐渐稳定,难舍故土的母校,终于在1946年迁回了厦门。

百年双十,历经磨难!百年双十,历尽沧桑!双十百年华诞,我们不仅要庆贺她的辉煌,更应该记取她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奋力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完整历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方能知难而后勇!愿百年双十在新的百年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