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社会呼唤名师。新课程需要名师探航,一大批年轻教师需要名师引领,名校需要名师支撑,莘莘学子期盼名师教化。我们不要因为个别名师的言行不好而质疑举国上下的“名师工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以偏概全的笑话是不会在理性人士的身上发生的。
不过,知秋一叶确实给我们带来一些讯息。现在的问题是——
第一,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名师?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盼望成为名师的人更应该明白。我们要不断提高的是自己的“能”,内功,而不是“名”,不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想办法扬名。我就看到个别想成为名师的人,就像张天翼先生笔下的“华威先生”一样整天赶场,并且嘴里叨唠个不停,“我忙,我忙,我昨天在那儿,明天到那儿,后天要飞到那儿那儿”,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市场广阔。看来盼望成为名师的人先得好好温习古人箴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而不要去苦心经营“扬名攻略”,要知道媒体说你行,你不行,行也不行;媒体没说你行,你行,不行也行。正如肖川教授所说:“名师,即非常有名气的教师,他们无疑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们何以能那么有名气?首先是因为课上得好,教学效果显著,受学生的欢迎,受同行的认可。”请注意:是“受学生的欢迎,受同行的认可”,而不是媒体认可。
我们的名师如果像歌星那样以“同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亦同”,恐怕是行不通的。笔者就曾在某风景名胜之地目睹一位名师在舞台上遭遇的尴尬:
(开课之前)
师:(自我感觉良好地)认识我吗?
众生:(自豪地)认识!
师:(有些诧异又有些欣喜)知道我姓什么?(www.xing528.com)
众生:(声音更响亮了)M!您给我们上过××××(正是今天要讲的内容)。
(师一脸的尴尬……箭在弦上,课已经没法换了,可能也不见得有更满意的课。)
坐在台下听课的我们明白了:原来事情就是这么巧,会议组织者借学生,借的还是这个学校,领导安排的还是这个班,上课的还是这位老师,这节课。正像那首歌里唱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似乎一切都不会改变,似乎一切都不想改变!
第二,选择哪样的名师报道?
处于信息社会的人们,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名师能够借媒体的东风扬名华夏,惠及众生,互惠多赢(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感染),应是福音善事。问题是所报道的名师有没有货色?货色有多少?货的色泽如何?是陈芝麻烂谷子还是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是拾人牙慧还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问题又演变成我们的编辑、记者以怎样的眼光去选择报道名师。我从有些媒体所报道的名师身上获益良多。
选择报道“名师”绝对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否则,推销“假货”,受害的不只是消费者。
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但本质是一个,要成为“名师”、要办好“名师”得凭硬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