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精品课:有效利用时间

数学精品课:有效利用时间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听完施老师的“鸡兔同笼”,有老师认为“这是磨洋工”“浪费时间,没有多大价值”。“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在课堂中,教师当“勇敢地退,适时地进”。听完施老师的“鸡兔同笼”,我的突出感受就是——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在“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石成金,让时间不再浪费。

听完施老师的“鸡兔同笼”,有老师认为“这是磨洋工”“浪费时间,没有多大价值”。

我不认同。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技巧性强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教学就是要“多、快、好、省”地把好的方法教给学生。

我们不否认“假设法”的巧妙和价值,我们也清楚地知道“鸡兔同笼”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名扬海外。

但从高等数学学习,从研究和生活实际来看,“尝试法”大有用武之地,正像老子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傻瓜也会的“尝试法”,是不能“快教”、不能“精教”的,得让学生像“傻瓜”一样慢慢地尝试,慢慢地感悟。“蝴蝶破茧”的道理大家都懂,性急的好心人用剪刀去帮忙,结果会是怎样?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不妨回顾课尾一段——

师:对尝试这一方法,现在你怎么看?

生1:我认为,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现成的方法能解决,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尝试。

师:同意!面对新问题,尝试法更有用武之地。

生2:学数学,只有不停地去尝试,你才能取得成功!生活中也是这样!

生3:遇上一个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不见得非要想一个高明的方法,用这种有点原始的尝试法,一点点地去试,也能找到答案!

生4:以前我觉得“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很难,用假设法步骤很多,我老要忘掉。但用尝试法,我觉得就很简单!

生5:尝试不是傻试,也要动脑子分析,思考得越多,排除的就越多!

师:是啊,尝试的学问还真不少!尝试,首先需要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样,勇敢地去试;尝试过程必然伴随着失败,面对失败,不仅需要像爱迪生试灯丝时的那份坚持,更需要对尝试的结果进行不断的分析、调整,才能更快地成功!

“尝试”有没有学问?“尝试法”的教学有没有价值?我们的学生是否碰到一个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敢尝试,不敢下笔?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后,是否就会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我想这就是这节课师生都不愿意下课的魅力所在。

试一试容易,深入下去难。过程做好了,结果就不会差。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

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相信卢梭说的这句话。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用于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正因为如此,当下,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喊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口号。

可能我们还是要追问:孩子为什么要来上学?我们的教育是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这两者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www.xing528.com)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的两种教育概括为——

由是观照施银燕老师的“鸡兔同笼”,这节课的教学价值我就不用多说了。

有朋友要说:“要浪费时间?那还不容易!”

其实不然。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合作”,就更需要教师具有苏格拉底式的反问功夫,来催生学生的智慧。

师:刚才小组交流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幅作品:

那个小组没推荐它。

(生小声议论:“没做完呢!”“太乱了,没顺序!”“算错了!”)

师:是的,试了几次,还没找到结果。可以说,这几次尝试都失败了。那么,这几次失败的尝试是不是毫无意义,和没试一样?

接着的讨论交流,凸显了这节课的数学精神和人文意义:不单单是会尝试,更重要的是敢尝试。尝试,就一定会有失败。怎么看待失败?经过这样的反问,孩子们很好地体味到了“尝试没有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的真谛。

在课堂中,教师当“勇敢地退,适时地进”。让学生“磨洋工”之后,更需要彰显教师提炼、概括的功夫,促进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发展。请看课中施老师的一段总结——

师:(师板书:分析、调整)从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中我听到了这两个词(指板书),你们的尝试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后再做调整,才能使尝试的过程变得简便。6 只鸡6 只兔,是36 条腿,有的人只看到36≠30,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而咱们好多同学还能从中分析得到更多的信息:36 不仅不等于30,腿多了,说明(生:兔子多了),兔子多了,当然要减少兔子增加鸡,所以我只会往鸡增加这一个方向再去尝试,大大缩小了尝试的范围。通过思考分析之后做出调整,就能更快地成功!

也有反过来的,教师“画龙”,学生“点睛”。

师: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这些不同的方法中,却有着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对问题,对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再做调整的。

师:真善于总结!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老师急切地想把结论奉献给学生的浮躁,看不到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照搬,看不到后进生不知所措的茫然,看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美妙……

“鸡兔同笼”的教学如此,其他课的教学呢?

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听完施老师的“鸡兔同笼”,我的突出感受就是——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在“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石成金,让时间不再浪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