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味的内容为什么能够上得兴味盎然?计算教学,不是不需要智慧,而是需要大智慧!在研究过程中,施银燕老师告诉我——
新课程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这方面做得特别好的北师大版教材在编这部分内容时,却没有任何生活,而是有些生硬地引入:“我在数学报上看到这样一道题:360÷[(12+ 6)×5]”,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猜想是编写者认为就解决实际问题而言,[ ]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完全可以分步列式,因为分步与综合也只是表达形式上的区别,没有高下之分。是不是体现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宗旨?不得而知。但是,这样的教学会不会让学生误认为只有数学书、数学考试中才会需要中括号的知识?我还是想在生活中寻找。我可不可以引入中括号,出现算式90÷[(10+5)×2]以后,立即插入几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甄别选择看看哪个问题是可以用刚才那个由中括号的算式解决的?我设想当学生逐一解释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计算时还需要考虑刚才的具体情境吗?不管原来的情境如何丰富多样,一旦建立了算式这一模型之后,就可以暂时脱离具体情境。这不正好可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吗?记得当时,挺为自己叫好的。然而,试讲时效果却很不好。首先,学生感知问题就花了不少时间,然后还为了一个围长方形的情境问题争论不休,三个条件这么简单哪用得着中括号呀?最后学生似懂非懂地认可了三个问题都可以用这同一个算式来解决,但是既无趣也无意义。再一想,那所谓的生活也是杜撰的“伪生活”,于是,我忍痛割爱。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对教材的认识却更深刻了。
随后,我开始留意有关的数学史料,当我阅读了包括中括号在内的一个个数学符号从出生,到被部分人频繁使用被另一部分人排斥,直到最后被普遍认可的曲折艰难漫长的历史后,那些原本在我眼里单调枯燥的数学符号顿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我开始喜欢上了它们。态度的大转变立刻带来了许多新奇的联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像极了我们的交通规则:“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相当于“绿灯行红灯停”,( )、[ ]不就相当于需要优先的急救车、消防车吗?圆滑的( ),有型有款的[ ]不正对应着人们柔软的衬衣和挺括的西服吗?……这些未必合适的想法,使我对中括号这一教学内容越发地充满感情。(www.xing528.com)
……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发展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一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纯数学的研究。数学家庞加莱说过,纯数学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数学,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数学爱好者的自娱自乐。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呢?看到在施银燕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专注投入,其乐融融,我想: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自娱自乐,应该是一种境界,达到把教学内容当作礼品或者说是玩具来与孩子们分享的境界。我们数学教学的内容也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功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