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方法究其实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要使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同寻求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听了施银燕老师的“中括号”这节课,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她和学生不是在教和学“中括号”,而是借助“中括号”这一平台在构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雅斯贝尔斯认为,苏格拉底方法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明显)。他在《什么是教育》中,把反讽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使用反讽,是使一切蒙昧均清晰陈列于目睫之前,反讽使苏格拉底获得透明性。于是,他可以使人遁入绝途而终于醒悟,或攻击别人明显的错误言论以求其自省。第二阶段是苏格拉底所采取的反讽的基本立场,即让人对自己的无知(而自以为知之甚多)有所认识。在第三阶段,柏拉图制造出一种动摇别人根本信念的整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反讽所表示出的一切现成事物都成为模棱两可的,也只有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在纯然反讽的氛围中,存在的质(核心)才会出场。
在施银燕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发掘真知,而非传递真知的“中括号”的这节课中,看到了这三个阶段。
“这么变,倒是等于1 了。但是,我们再看看要求……是啊,不许改变,只许添加。”这就将学生带到了“山重水复”的境地,使学生遁入绝途而终于醒悟。此为第一阶段。(www.xing528.com)
课前我们做过调查,近30% 的学生知道“中括号”,这些学生自豪地认为自己知之甚多。这节课下来,我想他们感受到的是学无止境,是不会再“自以为知之甚多”了。让学生对自己的无知有所认识,就是教学的成功,我们的教学就该追求“无知”。这是第二阶段。
课中对学生创造的起到中括号作用的半个小括号的肯定,课尾由中括号自然地拓展到大括号,再意外地回归到小括号,揭示的是“一切现成事物都成为模棱两可的”第三阶段。在这纯然反讽的氛围中,存在的质(核心)出场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彰显和创造精神的弘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