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开放之后,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呈现出双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时和之后,教师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以学论教”,构建过程与结果的动态平衡,过程与结果的融合统一、相得益彰,完成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教学任务,这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要着意提高的能力。笔者以为,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异口“异”声,各抒己见,教师是否善于倾听,是否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是否能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提炼和概括,是否能在学生困惑时积极评价、因势利导、切中肯綮,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有时我们的评价大而不当、语焉不详,我们的引导苍白无力、不得要领,那大概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倾听,没能听出学生言语背后的声音。
语言的暧昧,源于认识的模糊。诚然,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说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目标的关系时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但是,新课标中也说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用上中国太极的功夫,乘着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之势,顺势一带,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岂不是两全其美、一石三鸟?2002年第5 期《人民教育》上有一篇《新课程的课到底怎么上》的长篇报道,其中余慧娟老师指出,理想的教学状况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如果在学生各抒己见、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们只顾了“乐”,忘记了“引导者”的角色;如果在学生需要我们“教”的时候,我们不作为,我们以为不该作为,我们不想作为,我们不能作为,我们不会作为,那么,我们就失却了作为教师的价值!
“以学论教”,不仅仅是指以学生发展的状态来评价老师教得如何,它首要的含义是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老师教什么。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实施新的教学,我们就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强化“临门一脚”的意识,练就“临门一脚”的过硬功夫,“以学论教”的教育智慧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当然,“临门一脚”是由谁来踢?是老师还是学生?要根据当时的场景来定,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射门意识。
学生5 说:“图②也应该是角。书上所讲的关于‘角’的概念是针对一个角而言,而图②有三个角,所以不能以此来说明图②不是角。”
这位学生的思维逻辑是“图②有三个角,所以图②就是角”。小学生是经常走上这种“有A=是A”的思维路径的。例如判断“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这句话的对错,学生大都判“错”。
因此我设想,在总结评价阶段(在学生对话交流阶段,教师不宜评点,应延迟评价,让学生经历“头脑风暴”,彼此激活,充分展开),教者可看着学生5 微笑着说,“你能抓住图②与图①和图⑥的不同来思考,这是很独到的!不过,你说图②有三个角,图②就是角,恐怕不妥……你有两条腿,你就是腿!”我以为,学生会露出会意的微笑,在微笑中是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现在我们来看图②为什么不是角?……对了,一个角只能有两条边。”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像图②这样的判断题有价值吗?有!那,对初学角的概念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适合吗?有必要吗?是不是有点钻进故纸堆的感觉?是不是有些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的味道?(www.xing528.com)
我思故我在。
“我不能替别人思想,没有别人我也无法思想,别人也无法替我思想。”(保罗·弗莱雷语)感谢上课老师给了我思想的快乐,我也不必说以上对话是“井蛙之见”,因为我期待着新的对话。
【注释】
[1]《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第89 页。
[2]请参看《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数学卷)》,沈阳出版社1993年6月第1 版,第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