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十周年纪念版

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十周年纪念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组很快组出两个三位数;而第二组第一位代表很快组出第一个数“150”后,第二位代表却迟迟没有动手,抓耳挠腮。第一位代表果然上当,这就促使其他同学通力合作,想办法跳出“陷阱”。李烈老师的这一精彩片段匠心独运,周密计划,而这种计划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培养健全的人。

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十周年纪念版

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的“能被3 整除的数”一堂课,获益良多。特别是巩固练习阶段的5 分钟,我认为这高度浓缩了李烈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师:老师这儿有10 张数字卡片,你们看到是从几到几?这儿也有10张,看看是从几到几?

(教师分别在两块磁性小黑板上快速摆放数字卡片,顺序不同。)

生:(齐)两边的数字一样,都是从0 到9 这10个数字。

师:下面我们做这样的练习,我想把同学们分成两大组,来个比赛,好吗?

生:好!

师:赛什么呢?我请第一大组的同学用这边10 张中的3 张,组成同时能被2、3 整除的三位数。请第二大组的同学用这边10 张中的3 张,组成同时能被5、3 整除的,也是三位数。怎么赛呢?咱们每个大组选两位代表到前面来,第一位代表先选3 张卡片组成一个数,第二位代表从剩下的卡片中取3 张接着组成第2个数,听明白了吗?(生点头)你所选出的代表的对错,和你们的胜负有直接关系。如果他错了,你们可以参与,下面的同学可以说出来告诉他,也可以到前面来帮忙。请赶紧推举两名代表。

(老师组织同学们分别推举了两位代表到黑板上完成练习。第一组很快组出两个三位数;而第二组第一位代表很快组出第一个数“150”后,第二位代表却迟迟没有动手,抓耳挠腮。第二大组的同学可着急啦。几个同学按捺不住,也跑了上来,但是由于规定只能用剩下的数字卡片组数,所以谁也没有办法完成第二个任务。“怎么回事呢?”大家迅速讨论起来。突然,一个同学跑上前,把150 中的5 换成了8,然后组成了第二个数435。全组欢呼。师生共同评判出两组答案均正确后——)

师:两个组的两个数都对了,从速度上看,谁快?

生:第一组快。

师:在速度上第二组慢了点,按照这个评判,该是——

生:第一组赢了。

师:第二组的同学,有什么想法吗?(第二组的同学们面面相觑,没人吭声。)

师:我想替第二组说句话,第二组的这道题比第一组的难。(稍停,学生一筹莫展。老师再等五六秒钟,无人应答。)因为,首先,第二组题符合要求的个位数字只有5 和0 两种情况,你想:有第三种情况吗?而第一组的可能有多种情况,所以,第二组的题目要难一点儿,是吗?其次,我放卡片的时候,给第二组的同学设了一个“陷阱”,别的卡片是我随便放的,但是前面3 张卡片我故意放了1、5、0,并且与后面的卡片留有一点空隙。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吗?

(全班同学都乐了。)

师:(眼看那位把5 换成8 的同学)你怎么想到把第一个数中5 换成8 呢?(www.xing528.com)

生:因为能被5 整除数的个位必须是0 或者5,第一个数如果组“150”,把0 和5 都用完了,剩下的卡片绝对不可能再组成能被5 整除的数,所以需要从第一个数中换出卡片5 或者0。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全体学生鼓掌)说得太好啦!从这儿可以看出,实际上第二组题比第一组题难得多,不过第二组的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开动脑筋,终于巧妙地跳出了“陷阱”。虽然慢了点,但我觉得他们还是很棒的,所以我建议这次比赛咱们就——

生:(齐)并列第一。

师:很好,自我祝贺一下。(同学们很高兴地鼓掌)

师:这两道题,是不是只能组成黑板上这些数呢?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研究。

精心创设比赛“场”,津津乐学获真知。一般而言,学生都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教者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实际上是创设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激活了学生争先恐后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真正从学习活动的本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并在活动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欢乐。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只要踏进了‘数学’的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也有许许多多趣味的东西”(华罗庚语),产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在正确看待比赛结果,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这一问题上,教者可谓用心良苦。我们习惯看重结果,比如竞赛总想分个高低上下、好差优劣,而在这次比赛中教者有意无意地让学生明白:比赛的结果仅仅是个形式而已,更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最有意味的;竞争的结果不一定是你赢我输,我胜你输,也可以是双赢双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己由衷评判出“并列第一”,真是难能可贵。这在无形中也教会了学生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竞争。

不露痕迹设“陷阱”,引导合作促发展。教者有意将第二组题的“1、5、0”组合在一起,放在最前面,并与后面的卡片稍分开一点,而在摆放卡片的过程中却无丝毫刻意的痕迹,都是一挥手将卡片摊开,参与比赛的双方都没有丝毫觉察。一个“美丽的陷阱”就这样设置了。第一位代表果然上当,这就促使其他同学通力合作,想办法跳出“陷阱”。这样,无形中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实质,由片面引向全面,不能单单想到“150”能同时被5、3 整除,还要去考虑一个关键的问题:能被5 整除的数的末位必须是0 或5,而150 把0 和5 都用完了,剩下的卡片自然无法再组成符合要求的数了。唯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或许正是教者“不露痕迹”的本意。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片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挫折,在挫折中体验到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高超的教学技艺,鲜明的教学特色。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李烈老师的这一精彩片段匠心独运,周密计划,而这种计划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培养健全的人。到黑板上完成练习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指派的,而是学生自己推举产生的,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有一种代表意识。这样,不管是代表还是非代表,都会把对方当作尊重的合作伙伴,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主动、积极地努力。

这道竞赛题,很显然是一道开放题,它让学生走出线性思维的圈子,强调思维的发散性,比如跳出“陷阱”时,对于“150”,可以换去5,也可以换去0,十位数或百位数也都有多种可能,这就显示出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和选择性。在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之后,李烈老师适可而止,只用一句——“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研究”——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给学生以再发展的余地。“见好就收,方余味无穷。”李老师深谙其中真谛。

有些认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难以避免的,而只能是在错误当中去分析,在出错之后去吸取教训。当教师把所设下的“陷阱”挑明之后,同学们全乐了。这个情景对于他们来说,印象太深刻了。学生很可能会记一辈子,当然这其中的收获也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李老师“让学生摔倒了再爬起来”,这一招用得真绝!

这一片段,在从容不迫之间,给予学生尽情的轻松、自由、自主,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潜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能,体现了教者“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的教学特色。围绕这道竞赛题的组织,折射出李烈老师不只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她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回味李烈老师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更多的是缺少对细节的深层关注。

细节是一种关注,是一种体察,是一种创意。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细节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细节构成。课堂上的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