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3日上午,安徽蒙城实验小学,我借班讲授“初步认识分数”。在讲完3/4 表示过程的相同处、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的历史和分数的写法以后,我组织学生再写一个分数,并说一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一个看上去很胆小的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出3/5 的意义,我问:“3/5 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5 份中的3 份。”我夸他后,说:“这5 份是怎么分的?”他说:“平均分。”“对了!”
在交流阶段,我有意让他锻炼一下,请他来说说。他声音有些颤:“3/5表示5 份中的3 份,平均分。”“他说得对吗?”同学们齐答:“对!”“是,他说得对,并且说得非常特别,特别强调了‘平均分’!(我用很是欣赏的目光看着他,他的神态没有了胆怯,生出几分自豪。我很满足,进而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你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吗?”那个男孩有些激动,声音明显地高了许多:“把5 平均分成3 份。”同学们笑了,我也惊讶地张开了嘴。快嘴的同学在底下修正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 份,3 份就是这张纸的3/5。”我佯作嗔怪,其实心里挺感激那不知名的快嘴的孩子的。要知道已经快下课了,那个男孩的发言是很打击课的效果的。“快嘴!应该让人家自己改过来。”我示意那个男孩重说。男孩说对了,我和同学们一起给以掌声。在随后的总结阶段我强调说:“谢谢那位男同学,是他提醒了我们:3/5 不是把5 平均分成3 份,而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5 份,取了其中的3 份。”
下课后,我思考这一事件。
有道是:人在紧急或特别兴奋的情况下,往往会暴露出最真实的思想。那个男孩说的“把5 平均分成3 份”,也许就是他潜意识里的分数的真正意思,而不是鹦鹉学舌的话语。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想:一是我在教分数的意义时重视了表示分数的三要素——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归纳,但忽视了单位“1”的渗透(意识里就认为“单位‘1’”不是初步认识分数时要提及的,那是讲“分数意义”的核心内容),以致学生头脑中对把“什么”平均分的意识淡薄。看来在这一点上,确实是老师的认识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是教材中和我的板书中对分数的读法是这样写的——四分之三,这种读法一开始就容易使学生以为:“3/4 是把4 分成3 份。”(www.xing528.com)
因此,我在其后的教学中,一是要重视单位“1”的渗透,在学生叙述3/4 意义时,就引导其说出是把“什么”平均分的。二是改变分数的读法,板书成“四份之三”。这是挑战权威,挑战历史。要再查一下英语中是怎样说3/4 的,意思是“分”还是“份”?
至今还没有查出英文“three fourths”表示的“四分之三”还是“四份之三”。不过,这也没什么。英文也不是圣经。他们区分不开,不正显示出我们中文的魅力吗?像我们的乘法口诀,就绝对是祖上留给我们的得天独厚的宝贝。
2005年1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我再次讲“初步认识分数”。新课伊始,我就把3/4 的读法板书成“四份之三”。一写完就有学生在下面说了:“噢,是四份中的三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这样改变是有效的。
那这一改,分数读法的音调变了,会不会给学生后来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呢?诚然,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但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就在课堂上做出这样的改变尝试吗?我说不清楚。
自知学识浅陋,于是把关于分数读法的思索和实践写了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