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条件促进认同的实践转化

创造条件促进认同的实践转化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既需要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实现国家认同的可能性,也需要切实为大学生实现国家认同提供动力。一是重视对需要的满足,激发大学生实践认同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不能局限于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认同,但要实现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却不能离开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二是重视使命感的强化,提升大学生实践认同的主动性。三是重视培养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实践认同的有效性。

创造条件促进认同的实践转化

实现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既需要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实现国家认同的可能性,也需要切实为大学生实现国家认同提供动力。一是重视对需要的满足,激发大学生实践认同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不能局限于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认同,但要实现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却不能离开利益和需要的满足。“马克思明确提出,利益对人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起决定作用,不存在脱离现实利益的纯粹的思想和意识,任何思想意识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根源。”[18]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相关需要的满足,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注意以激励的方式为大学生创造满足需要的条件,而非无条件满足其需要,如此才能持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重视使命感的强化,提升大学生实践认同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实现国家认同,既需要外部条件的推动,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因此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使命感既建立在对国家认识的基础之上,又与对国家的情感认同相联系,其能够促使大学生实施国家认同行为。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也就是使大学生将其对国家有条件、有要求的认同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认同,也就是使大学生超越各种利益的限制和束缚,把国家认同作为个人的责任和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三是重视培养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实践认同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发布和传播政治观点,传播理性言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主动为国家献言献策,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大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网络空间中负面的信息,以全面的眼光看待网络空间中破碎的信息,以独立的眼光看待网络空间中复杂的信息,以冷静的眼光看待网络空间中海量的信息,从而使其在网络空间中保持正确的认知,形成有效的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2]宋林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理论月刊,2016(5).

[3]刘铁芳.国家认同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探索与争鸣,2018(2).

[4]李伟言.国家认同问题的教育学省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3).

[5]姜涛.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J].理论探索,2018(1).

[6]郑航.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网络空间大学生国家认同危机及化解研究”(项目批准号:SWU1909508)的阶段性成果。

[2]王文静: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3]姜涛.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J].理论探索,2018(1):107.

[4]吕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4):64.

[5]姜涛.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J].理论探索,2018(1):106.(www.xing528.com)

[6]孟天广,宁晶.互联网“去政治化”的政治后果——基于广义倾向值匹配的实证研究[J].探索,2018(3):69.

[7]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7-18.

[8]赵海艳,孙萍.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协商与公共理性研究——以“山东非法疫苗案”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9.

[9]黄一玲等.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

[10]刘洪波.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学生价值观引导策略析要[J].理论导报,2012(5):53.

[11]赵莉.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41.

[12]王涛,姚崇.网络虚拟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及其建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5.

[1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14]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6-47.

[15]刘铁芳.国家认同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探索与争鸣,2018(2):122.

[16]李伟言.国家认同问题的教育学省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3):32.

[17]方世南,徐雪闪.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意见领袖作用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9.

[18]孟鑫.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J].人民论坛,2018(27):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