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紧迫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任务,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首先体现在对国家意识形态传播者的确立上。新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方面,包括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的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的从事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的工作人员,地方文教厅、文教局或文教所,新闻出版处或新闻出版局的工作人员;二是中国共产党方面,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及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其次体现在对旧传播媒介的改造和新传播媒介的建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机构被新中国掌握和改造,党和政府分步明令取消了一些坚持反动立场的新闻机构。[11]与此同时,新中国创办了一批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报纸杂志、出版社等传播媒介,如:1949年,《光明日报》创刊;1950年3月,将新华通讯社改为全国统一的国家通讯社;1950年5月,《人民教育》杂志创刊;1950年12月成立人民出版社;等等。
然而,确立传播者和疏通传播媒介只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提保障,确立传播对象并采取传播对象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以取得预期传播效果才是最终目的。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对象是当时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1951年1月到2月,党中央相继颁发《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等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重视和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想接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接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在普遍贫困的情况下,民众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极为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全国5.5亿总人口中,有80%以上是文盲,农村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仅有20%左右。[12]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势必要充分考虑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采取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13]。图像化的内容易于被人民群众认知和接受,图像本身具有持续性强、辐射范围广、性价比高等传播优势,以影视片、年画、宣传画等图像形式展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明智选择。(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