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生态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洞见

政治生态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洞见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理析。王立峰、潘博认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命题。郑敏认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学界主要从商品交换原则的侵蚀、不良政治文化渗透、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弱化、选人用人导向偏差、党员素质结构、技术冲击等方面分析党内政治生态遭受“污染”的原因。

政治生态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洞见

1.政治生态的内涵解析

进行政治生态研究,首要的就是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和属性,而不能仅仅对其概念进行简单的白描式定义后,就着手提出治理手段。“如果不清晰准确地界定政治生态的内涵和外延,那后续的现状评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都有可能存在偏差。”[4]从利用CiteSpace绘制的以时间线方式呈现的政治生态研究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上可以清楚看到,在国内的政治生态研究肇始之时,学者们多是在国外学者政治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启发下进行的。

早期学者们对政治生态概念的理解较多地受到了西方政治生态学的影响,多是简单套用生态学的相关术语从政治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角度理解政治生态。但是,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学者们对政治生态特定内涵和属性的把握更加深入和准确,普遍认识到“政治生态是反映宏观、整体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命题”[5]。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来,我国学者对政治生态的把握开始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思维局限,开始从系统论、互动论或关系学等视角揭示政治生态的意涵。李敏杰认为政治生态“是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6]。王彩玲认为“政治生态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生命体的生存状态”[7]

2.政治生态的结构要素

学界普遍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复杂系统,并从多个维度对政治生态的内在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杜运泉认为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对政治生态进行结构分析,指出:纵向上既可以从县域、市域、省域范围来研究地区政治生态,也可以主权国家为分析单元研究国家整体性的政治生态;制度、行为、价值构成了政治生态的横向结构。[8]靳志强认为政治生态由政治内生态圈和政治外生态圈两个部分构成。刘笑言、郝东明认为政治生态主要由体制要素、文化要素、过程要素三部分组成。[9]

3.党内政治生态及其治理研究

执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主体,其内部政治系统的生态状况同社会生态一样,也极易受到这样那样的污染。党内政治生态能不能保持风清气正是衡量其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尺度,同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党内政治生态“污染”及其治理就成为学界在政治生态研究方面关注的重点问题。学者们对党内政治生态及其治理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价值理析、理想状态、问题证候、归因分析和治理路径五个方面。

一是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理析。对此,学者们多是从党的建设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政治建设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王立峰、潘博认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命题。[10]柳宝军指出党内政治生态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命题,是有效解决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深层次矛盾、关键性问题的迫切要求。[11]梁田庚认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12]。郑敏认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13]张师伟指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重要价值的第三个维度是政治生态优化[14]。亦有学者从党的政治生态的社会效应揭示其重要意义,如高祖林等学者认为党内政治生态不仅关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对党内外关系以及政风、社风、民风等各方面都有强烈辐射影响。又如王遐见指出党内政治生态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生态的走向和命运。还有学者从党内政治建设的属性角度把握其价值。如韦泽洋认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的政治战略选择。(www.xing528.com)

二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想状态。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就是为了使党内政治生态由实然向应然靠拢,所以党内政治生态的应然状态就构成了学者们关注党内政治生态的焦点之一。王习贤认为健康党内政治生态应符合三重标准,即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党内高度团结统一、具有大批优秀的党员队伍。[15]刘京希认为既能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正当权利,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滥权,同时又富有公共效率,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富有良好政治生态的现代政治体系。[16]还有学者从经典文献中挖掘判断党内政治生态优劣的标准,将“六个又有”视为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想状态。少数学者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论述直接引申,认为“风清气正”就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想形态。

三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问题证候。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党内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就成为学界考量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学术向度。学界普遍认为腐败高发、权力监督缺失或弱化、家长作风严重、党内同志关系异化等都是党内政治生态失衡的突出表现,也有学者从主体素质角度分析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周军、王蕊认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庸俗作风是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17]也有学者以历时性的角度对十八大前后的党内政治生态问题做了考察,邹庆国认为腐败高发频发、党内法纪执行“宽松软”是十八大前党内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但随着新时代高压反腐的持续推进和党内法制权威性、严肃性的强化,党内政治生态局部恶化的关键“病灶”已经发生位移,转变为不作为问题。[18]除此之外,党员政治意识淡薄,家风家教败坏也被一些学者视为党内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形式。

四是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归因分析。研究党内政治生态的问题只是发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形式”,而要有效地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还必须追溯其“污染源”。学界主要从商品交换原则的侵蚀、不良政治文化渗透、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弱化、选人用人导向偏差、党员素质结构、技术冲击等方面分析党内政治生态遭受“污染”的原因。

五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路径。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党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异是多种诱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向发力,多措并举。学者们主要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用人导向、强化权力监督、发扬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营造先进政治文化等维度探讨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路径。李庚香认为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培育与价值、制度、行为、心理相匹配的政治文化观,推进党内政治关系正常化和政治生活规范化,坚持净化和优化两手抓。[19]邹庆国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涵养与培育是净化、改良党内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20]。此外,学者们也从党员素质培育的角度,如从理想信念教育、廉洁教育、党性教育等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路径进行了思考。

4.基层政治生态及治理

基层政治生态在整个政治生态系统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关联,也制约着总体政治生态的健康状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纵深推进,基层政治生态治理也逐渐被纳入政治生态的研究视野。学者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政治生态及治理。任中平、马忠鹏对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分析,认为基层政治生态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21]冀鹏、马华分析了基层政治系统的特性,认为基层政治生态因其乡土性的融入展现出超强系统性、政治主体间的复杂性、政治主体行为方式模式的多样性,其能对村干部、村民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村庄治理的成效。[22]王超、张红霞则对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价值、现实困境及治理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能够有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促进农村基层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加速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指出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诸多实践困境,认为政治思维不强是农村基层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内生性障碍,方针政策操作梗阻,高素质人才短缺,公共权力监督失位,都是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的制约因素,构建良好的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强化政治引领力,提升组织感召力,增强治党协同力,提高制度约束力。[23]二是县域政治生态及治理。阎德民认为县域官员腐败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地方政治生态状况恶化也是其腐化蜕变的重要诱因,指出在奢靡之风、浮躁之风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县域政治生态极易出现不良乱象。[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