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简史: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简史: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态得到迅速发展,到了第二年3月,彼得堡出现了一次由粮食危机引发的革命起义。俄国共和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物,他发现自己的处境极为尴尬,不仅受到国内社会革命力量的攻击,而且也受到了各协约国政府的冷淡。俄国人民坚决要求结束战争,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克伦斯基曾要求他的盟国同意苏维埃召开这次大会。俄国人民又一次遭到了血腥的屠杀。俄国的军队内部也发生了哗变。

世界简史:俄国十月革命

在大战的中心国崩溃之前,自称是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半东方君主制国家——俄国,就于1917年被革命推翻了。早在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若干年前,沙皇俄国就已经显露没落的征兆。这个时候的俄国,国家大权竟把持在宗教骗子拉斯普丁的手中。国家的管理,不论是在民事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到处都呈现出一种极端无能和腐败的气象。在战争开始的阶段,俄国上下弥漫着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一支庞大的军队被征募起来,士兵们既没有适时的武器装备,又没有称职的军官的正确指挥,在毫无援助、毫无组织的情况下,匆匆开赴德、奥前线。1914年9月,俄国军队在东普鲁士的突然出现,把德军的注意力从对巴黎的第一次胜利进军吸引了过来。虽然俄国把法国从战争的毁灭边缘拉了回来,并使整个西欧对这个伟大而壮烈的民族负下重债,其普通民众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代价。战争恶魔施加在这个国家上的压力已远远地超过了俄国所能承受的限度。俄国的士兵是在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他们甚至没有充足的步枪子弹,在长官和将军们狂热的军国主义的欺骗下,他们白白地送掉了自己的生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像野兽一样默默忍受痛苦,但即便是再愚昧的人,其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不久,一种对沙皇政府强烈憎恨的情绪在这些被出卖、被屠杀的军人中间弥漫开来。从1915年年底起,俄国就成为西方盟国忧虑的对象。整个1916年,俄国在军事上毫无作为,基本都处于守势。同时,欧洲也到处流传着俄国将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谣言。

1916年12月29日,僧侣拉斯普丁在彼得堡的一次晚宴中被刺身亡。愤怒的人们行动起来,这是俄罗斯人民进行的一次试图整顿沙皇专制政体的尝试,但为时已晚。事态得到迅速发展,到了第二年3月,彼得堡出现了一次由粮食危机引发的革命起义。这次起义试图推翻代议制机构杜马(Duma),逮捕自由党领袖,组成以沃夫亲王为首的临时政府。3月15日,沙皇被迫退位。在一个时期内,人们仅想进行一次温和的有限革命,比如换一位新的沙皇。但是没过多久,事态越发明朗,人们对政府彻底丧失了信心,任何调整都无济于事。俄国人民对欧洲旧秩序、沙皇、战争、列强已深恶痛绝,他们想要迅速地从这种无法忍受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协约国的成员们根本不了解俄国的社会现实,他们的外交官对俄国人民也根本不了解。这些夸夸其谈的高雅之士只把自己的注意力盯在俄国宫廷上,根本不去了解整个俄国的情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俄国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绝大多数外交官对共和政治都没什么好感,他们不择手段地为新政府设置各种障碍。俄国共和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物,他发现自己的处境极为尴尬,不仅受到国内社会革命力量的攻击,而且也受到了各协约国政府的冷淡。这些政府既不允许他给俄国人民边界以外的土地,又不允许他给予他们边界以外的和平。英法的报纸居然愚蠢地发动了新闻攻势,使俄国共和政府的处境越发艰难。更有甚者,当德国军队从海陆两方面对里加发动猛烈攻击时,英国海军部队竟在出兵波罗的海进行救援的问题上坐失良机。俄军只能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战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协约国占有巨大的海军优势,尽管英国海军上将费希尔勋爵(1841年—1921年)曾对此提出强烈的抗议,但在整个战争期间,除了局部的潜艇攻击以外,协约国还是把全部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拱手送给了德国。俄国人民坚决要求结束战争,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在彼得堡成立了代表工人和普通士兵利益的革命组织苏维埃,苏维埃呼吁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恰在这时,柏林也发生了粮食危机,厌战的情绪也在奥、德两国蔓延开来。从后来发生的情况来看,国际大会的召开将会在1917年促成一次按照民主原则实现正当和平的德国革命。克伦斯基曾要求他的盟国同意苏维埃召开这次大会。但是,尽管英国工党政府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这一要求,由于害怕引起一场世界规模的社会主义和共和主义的革命,盟国还是予以拒绝。不幸的“温和的”俄罗斯共和国在既得不到协约诸国道义上的支持,又得不到他们的物质援助的情况下继续战斗着。他们甚至还在7月发动了最后一次殊死的进攻,只取得了某些初步的胜利便又匆匆地失败了。俄国人民又一次遭到了血腥的屠杀。

至此,俄国人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俄国的军队内部也发生了哗变。1917年11月7日,苏维埃推翻了克伦斯基政府,夺取了政权。这是一个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社会主义者所掌握的政权,它不理睬西方列强的警告,决心实现和平。1918年3月2日,它单独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俄国自此退出了世界大战

在本质上,布尔什维克的立宪派和社会主义者完全不同于口头上的克伦斯基革命者,这一点很快就清晰地显现出来。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深受他们的顶礼膜拜,他们相信,他们在俄国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还只不过是世界革命的开始而已。他们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着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开始对整个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进行改造。对于这个新生政权,西欧和美国政府即没有前瞻性,又没有任何行动,从而没能帮助他们完成这个超乎寻常的实验。寡廉鲜耻的报社只知一味讨好统治阶级,从而竭尽全力地攻击污蔑这些夺权者。一场毫无节操毫无羞耻的新宣传就这样在全世界的报纸上无遮无拦地开展着。他们将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叙述成一群暴虐成性、荒淫无耻的魔鬼和强盗。相比之下,拉斯普丁执政时期的沙俄皇宫倒显得正义和无辜起来了。冒进主义的行动在这个疲惫不堪的国家随处可见,受到鼓励的叛乱者和偷袭者得到了武装和支援。他们使用了世上最无耻最恐怖的方式对布尔什维克人进行攻击。1919年,俄国被5年大战搞得奄奄一息、混乱四起,而领导这个国家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又不得不在各条战线上苦战: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与英国军队作战,在东西伯利亚日本侵略军作战,在南方抗击法国和希腊支持的罗马尼亚军队,还在西伯利亚打败沙俄海军将领高尔察克,在克里米亚粉碎由法国舰队支援的沙俄将军邓尼金。同年7月,一支爱沙尼亚军队由尤登尼奇率领,差一点儿就攻破了彼得堡。1920年,受到法国挑拨的波兰军队再一次向俄国发动新的攻势。继邓尼金之后的弗兰格尔,也率领一支由叛军组成的军队,向自己的祖国开炮。1921年3月,克朗斯台托的列兵发生了叛乱。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将各路来袭的大军一一击溃,这充分显示了新政权顽强的生命力。就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广大的俄国平民百姓却始终支持着自己的政权。终于在1921年岁末,英国和意大利率先承认了这个共产党政权。

虽然布尔什维克在应对国外势力干涉内政的外患中,以及在镇压国内叛乱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可是它试图运用共产主义来指导建立社会新秩序的愿望,并没有一蹴而就。拥有贫瘠土地的俄国农民大多数都是小地主,如果想让他们在思想上和生产方式上支持共产主义,就好比让青蛙上天。共产党将大地主的土地收上来,然后再分给他们,却不让他们为了钱以外的其他东西去生产粮食,事实上,钱的价值被革命否定了。原来的铁路线遭到了战争的破坏,而农业生产也早已变得极不正常,农民生产的粮食大幅缩减,仅仅只够维持生命,城市也同样在遭受饥饿的折磨。与此同时,按照共产主义思想制定的工业计划既无方向,又无周详的部署,同样难逃失败的宿命。到了1920年,俄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彻底破灭了。这是共产党人始料未及的。大批的铁路线遭到遗弃,城市不得不沦为废墟,死亡随时威胁着人民。可就在这种情形下,这个国家仍然接受了来自家门口的挑战。1921年,满目疮痍的东南各省又连续发生了旱灾和饥荒,千万个饥饿的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www.xing528.com)

面临绝境,苏联(1922年12月30成立)是否能够重新复兴?这个问题非常容易把我们引进现下社会的争议当中,所以在此我们就不加以详述了。

苏联在这种多灾多难的环境里放慢了重建的速度,开始实施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新政策恢复了私有财产和私有企业的自由,这就得以让生产活动获得恢复。苏联似乎正在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在重蹈100年前美国的覆辙,开始出现富农阶级。富农相当于美国的小农场主,同时个体户也在持续增多。但是,共产党并不希望在这种情形下放弃它的伟大目标,也不希望重走美国早已走过百年的老路,于是在1928年,苏联再一次开始将国家向共产主义发展方向拉拢,就这样,第一个五年计划被制定了出来。这个计划的所有内容全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在工业上的高速发展,他们希望先发展重工业;另外,用大规模的集体农庄取代个体农民的自由经营。虽然困难重重,可是计划仍然被付诸行动,实际执行时,最大困难在于大多数群众都没有文化,在于严重短缺懂技术的工长和技工。而欧洲,则拒绝与之合作并持敌视态度。即便在这种情形下,苏联的工业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在这里,虽然存在着浪费,存在着项目繁多的杂役;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不容置疑的成就。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方案虽然勇气可嘉、迅速利落,可取得的成果却令人并不满意。1933年到1934年冬天,大范围饥荒的局面又一次笼罩在苏联的领土上。

而地球上的其他国家,那些依然为个人谋利的资本主义国家,此时此刻无不用一种诧异、疑惑和钦佩的目光注视着苏联人的实验。与此同时,那些腐朽的古老制度还在苟延残喘,它们极力限制居民的购买力,并且使其缩小到原来的一半以下,如此一来,它们也就没有了反抗能力。后来,“计划”这一词语在世界流行起来。由于经济危机的不断升级,各种“计划”也随之增多,到了1933年,世界上那些骄傲的政治家,没有一个不在制定着自己的计划。事实上,世界已经将所有敬意全都献给了苏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