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某高校毕业的王岩在一家顶级美元基金公司工作了两年,这是他继KKR集团之后的第二份工作。
从PE进入VC看起来是一个不那么明智的选择,“降薪很多,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但王岩并不在乎,因为PE的严谨和保守已无法再满足他。“大PE总是会选择比较安全的,能够稳赚两三倍的生意,这就必然会错过高成长、高回报,当然也是高风险的生意。”
他举了个例子:“2012年,国内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希望融资来回购大股东的股份,估值约为300亿美元。当时我很看好这家公司,但老板质疑的是,当时最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百度的市值也不过700亿美元,这家公司还有多少上升空间?而且,即使投进去也只是一个小股东,违背了KKR谋求控股的投资逻辑。”
就这样,不仅KKR,大部分PE都错过了这个原本可以带来超额回报的项目,这也让王岩再一次意识到,自己更向往的是充满冒险精神和无限可能的VC行业。
“我是个特别理想主义和乐观的人,更容易看到想象力和可能性,所以更适合做早期投资。而且,VC要找的是黑天鹅,我喜欢这种反常规的思考方式。”
同样从顶级PE出走后进入VC的周奕在大三的一次实习后就认定了这份职业。
大二时他在一家投行TMT组实习,为微博等互联网公司做股票分析。“原来从没有认真研究过我们每天在使用的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财务模型,但这些东西突然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些东西上面。”
那时正是2011年,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兴起。
就读于商学院的周奕想与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产生交集,VC便成了他心中的最理想之选。第二年,他给红杉、IDG、KPCB、富达等顶级机构的合伙人发邮件寻求实习机会,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其中一家,而他的同学几乎清一色地去了投行。(www.xing528.com)
其实,VC跟他最初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大家做决策时不太看赢利情况,尤其对于移动产品来说,只要有高增长就投。这让我在学校学的东西几乎都用不上。”即便如此,他还是非常热爱这份工作,“每天接触的那些公司我都很感兴趣”。所以,虽然毕业后进了一家顶级PE,但10个月后,他还是回到了VC行业。
放弃了高薪的周奕想得很明白:“来做VC的目的就是投出独角兽。即便没有机会实现,也希望能投出健康发展、持续赢利的公司,并且和它们共同成长。”
已经做过7年VC的黎远则坦承,自己进入VC行业的直接目的就是“赚钱”。
“至少在早期,VC行业很赚钱的,达晨有100多家portfolio(证券投资组合)都上市了,找准机会,在这个行业里是可以赚到大钱的。如果投出独角兽,更是名利双收。”黎远说。
但更多年轻人入行还顾不上考虑财务回报,获得“个人成长”是他们最直接的目的,即使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焦虑。
离开百度战略办公室后,戴康转身加入了一家新基金公司,他的期待就是“更快速的个人成长”。“人的成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获取信息的质量,而VC恰巧很好地满足了这两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