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童并没有使人把注意力放到性工作者的困境,或呼吁在对待她们的方式或政策和法律上有所变化。《生于妓院》和《牺牲》的动机是非常不同的。它们不只刻画这些年轻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写照,也旨在帮助她们,提供她们摆脱目前困境的办法,同时也警示他人;此外,在一个更为注重自由和人权的纪录片制作框架下,这些影片也意在西方观众当中引发警觉性和公愤。
《生于妓院》是一部关于性工作者的孩子的影片,他们生活在加尔各答索纳加奇的红灯区[25]。布里斯克(Briski)最初来到这一区域是出于对本地妇女的兴趣,但后来却发现很难为她们拍照,并因此渐渐转而关心起儿童的福利和他们的未来。之后,她决定教孩子们摄影技术,使摄影技术成为他们发展自己创造力、为自己发声音,并表达自身现实情况的一种方式。然后,这个计划变成一部影片,记录了教导孩子们摄影的过程,以及孩子们如何通过摄影机镜头自我发现和对外面的认识。逐渐地,布里斯克也承担起帮助孩子获得教育的责任,并把此看作离开红灯区的唯一出路,她通过她的关系举办展览和出版孩子们的照片来支持这项工作。西方评论家和观众都称赞这部影片,因为其中展现了激动人心的叙述,且他们也被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量所吸引。西方的自由派观众能轻易识别和接受孩子们的照片中那些被强调的艺术力量和美学素质。然而,人权行动者、南亚的活动家和学者对这部影片采取较批判的态度,他们审视影片对性工作的再现,受害的叙事视角,以及将艺术视为使孩子从周围环境“解放”出来的方式[26]。影片专注于无辜孩子的受害,却忽略了导致他们母亲处于绝望境地的贫困和性别不平等。影片对他们父母的刻画远远不带有同情,他们经常被描绘成失职和残忍的,而这点一直被批评为歪曲现实,且对既存的强大家庭纽带和照顾有所误解。试图从父母身边将孩子“拯救”出来也反映了一种自由主义式的个别解决方案,然而这却忽略了对社会问题更彻底的和集体的解决方式[27]。因此这里存在对影片的不同解读,这些解读也引起了对影片制作、再现和传播伦理的关切和辩论。(www.xing528.com)
《牺牲》(2004)是埃伦·布鲁诺的第三部影片,它处理了在泰国贩卖缅甸女孩去从事色情行业的非法交易[28]。布鲁诺有作为活动家和此区域援助者的背景,这也影响了她的制片以及对影片所扮演之角色的看法。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关于非法性交易的教育片,它并没有提供太多造成问题的背景,或确实提供任何解决方案或建议。该片由女孩和年轻妇女的声音构成,她们都是被强迫或被拐卖卖淫,另外也包含了一些画外音介绍背景。访谈穿插缅甸乡村的照片,这些照片和城市风貌并列呈现。大多数观众和非政府组织者都赞赏这部影片,因为它没有带着高人一等的姿态,但也因此有些人认为它缺乏对政策的诊断,并仅仅把女性描绘成受害者[29]。不过,这部影片在美国和东南亚被非政府机构广泛使用,以引起人们的警觉以及对非法交易和寻找对抗方法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