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政[1]
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在过去20多年里生产出不少关于新中国17年电影的研究,其中不乏关注社会性别再表现问题的论著。这类基于对电影文本的解读的研究产生了“共识”,即,17年的电影表现的是父权国家对女性的“男性化”[2]。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初期电影界的女性领导人陈波儿的历史研究,质疑这个影响广泛的论点,并由此提出几个问题深入探讨。一、我们的学术研究如何在批判男性中心的政治文化的同时不去抹杀和遮蔽女权主义革命者的历史活动?二、我们如何在认识社会主义国家(state)的强势建构的同时避免将“国家”或“党”视为铁板一块的抽象简约化概念,来笼罩具体复杂动态的历史过程?三、在批判革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错误的同时,我们如何避免否定革命追求的理念,包括女权主义革命者追求的社会性别和阶级的平等理想?总之,本文旨在以社会性别为分析框架,爬梳女权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剖析女权主义革命者追求理想的实践与革命过程中的男权政治运作之间的关系,并同时反思这个由众多女权主义者参与的革命历史被学界主流所遮蔽的政治文化含义。(www.xing528.com)
当代海内外做中国电影研究的学者中,研究陈波儿(1907?—1951)[3]的人很少,但是这并非因为缺乏她的研究资料,而是当代学者缺乏对她的兴趣。作为1930年代就成名的女明星、女作家、女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家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党总支书记[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很多。除了她创造的银幕形象以及她自己数量不少的写作,还有1951年她英年早逝后同辈人的许多悼念回忆文章。在1990年代中期庆祝中国电影90周年之际,关于她的传记出版了。1995年,她的家乡潮州开展了纪念活动,坐落在潮州西湖公园的陈波儿雕塑揭幕,底座上有夏衍在1993年3月的题词:“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同志不朽”。2009年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播放的纪录片《延安丽人》包括了陈波儿的专辑[5]。2011年12月一批白发苍苍的老电影人还顶着大雪聚集在北京电影学院,开专题研讨会纪念这位社会主义电影的重要创始人和北京电影学院的缔造者[6]。陈波儿的同辈人和学生做了很多努力来抵抗历史对她的遗忘,这些努力为我的历史研究提供很大帮助。本文的史料来自四个方面:一、陈波儿本人的写作;二、与她共过事的同行朋友的回忆录和悼词;三、档案材料,包括图片影像资料;四、对接触过陈波儿的人的访谈(包括她的部分亲属)。陈波儿耀眼且短暂的人生多彩多姿。在一篇文章的篇幅里,我仅能聚焦迄今无研究者观照的一条线索,即陈波儿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理念的发展脉络以及这个理念在她创立的社会主义电影范式中的体现[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