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建设情况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建设情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5年,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235人,在读研究生400余人,客座研究人员80余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于2003年11月正式开始筹建。2016年3月起,实验室启动建设我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备,将建设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科学重器。实验室现拥有60亩实验园区和4.8万平方米“光电实验大楼”,并投资5亿元筹建新的光电信息大楼。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建设情况

(1)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作为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试点单位,定位于创建世界一流的全链条全要素贯通式材料研究实验室,瞄准材料领域重大科学难题,以及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技术瓶颈,主要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2001年6月正式挂牌运行,并于2004年5月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实验室建设验收,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实验室共设有11个研究部、1个公共技术服务部和3个研究中心。截至2015年,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235人,在读研究生400余人,客座研究人员80余人。其中,学术带头人中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优秀研究创新群体2个,杰出青年11人,“973”首席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4人。实验室现已荣获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等国际重要学术奖励10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3896篇,其中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论文20余篇。论文被引频次总计75000余次,引用次数超过百次的论文有114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1项,授权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88项,授权389项。

(2)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于2003年11月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基础上整合组建。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了化学科学或分子科学的大部分领域,共设9个研究部和4个分析测试与技术支持中心。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约450人,其中科研人员约400人,技术支撑与管理人员约50人。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教授及研究员157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182人;拥有长江特聘教授12人,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0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拥有流动人员约1150人,其中研究生1000人,博士后、访问学者与客座人员约150人。自筹建以来,实验室共承担“973计划”(含课题)157项,重大专项(含课题)15项,“863计划”55项,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53项。

(3)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于2003年11月正式开始筹建。实验室的主要学科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学,包括超导、磁学、表面科学、光学等研究领域,学科范围从凝聚态物理学延伸至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当前,实验室共设11个研究部、1个技术支撑部和4个研究中心,形成了由16名两院院士领衔的强大科研人才队伍,构建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2014年,因在铁基高温超导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实验室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除了基础研究,实验室对上海光源“梦之线”、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中国先进研究堆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6年3月起,实验室启动建设我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备,将建设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科学重器。

(4)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依托单位,于2003年11月正式开始筹建。实验室在长期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重点实验室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为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的新型实验室,其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实现了五大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实验室现设有7个研究部和1个公共技术部,凝聚了一支以具备多学科背景的杰出人才为学科带头人、以优秀青年人才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和一支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队伍。实验室现有46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44人。实验室在研究任务和组织体系的框架下进行整合,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凝聚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富有献身精神、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www.xing528.com)

(5)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依托清华大学,整合清华大学在信息领域的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微波与数字通信、集成光电子学-清华大学分室)和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普适计算、生物信息学-信息学院分室、信息系统安全),发挥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优势,进行重点建设。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覆盖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信息的获取与采集、信息的通信与网络、信息的处理与计算、信息技术基础器件、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以先进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探索等诸多方面。实验室现设有10个研究部,以及面向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与开发部和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平台与技术部,并建立了面向新兴学科的量子信息中心。

(6)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实验室现拥有60亩实验园区和4.8万平方米“光电实验大楼”,并投资5亿元筹建新的光电信息大楼。在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激光与太赫兹技术、能源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光电探测与辐射六大领域建立了6个功能实验室,并投入近6亿元建立了17个科学研究平台和1个光电公共测试平台,开展立足光电前沿的基础研究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技术研究。实验室总人数1134名,其中固定研究人员417人(研究人员322人、工程系列78人、行政职员17人),流动科研人员717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海外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11人次,“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长江学者”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实验室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项科研任务3127项。截至2017年6月,共发表包括Science、Nature系列子刊在内的SCI论文5204篇,在光电领域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居国际光电机构前列。授权发明专利999项。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7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6项等。

(7)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12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实验室总占地640亩,分东、西两区建设,基础建设总投资达13亿元,于2015年正式开园运行。实验室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主任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下设8个功能实验室、9个联合实验室、1个开放工作室和11个公共科研平台。科研队伍达2000余人,其中8个功能实验室拥有固定科研人员近400人,流动科研人员(含研究生)1200人,其中院士13人;4个联合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固定人员共200人,流动科研人员300余人,其中院士4人;3个平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拥有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近200人,其中院士3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