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并重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国际经济大循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收入低,内部市场需求小。为扩大市场,学者提出将国内经济循环扩大到国外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构想。基于该构想,我国在1988年实施了“沿海发展战略”,该战略推行材料来源和消费“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在生产端利用我国低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扩大生产所需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带动就业发展并推广产业体系完善;在消费端利用外需弥补内需的不足,成功带动我国外向经济发展。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15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超过美国。
(2)第二阶段: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并重
随着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推进,出口与投资双驱动的模式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地区发展差异过大、产业升级进入瓶颈期等。在原有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模式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和全球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外向型经济动力减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遭遇挑战。(www.xing528.com)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自己探索,走出自己的道路。“十一五”规划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劳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十二五”规划延续该理念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政策重心由侧重国际经济循环向国内国外经济循环协调发展转变。
为了调整经济结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行供给侧改革。改革实施以来成效明显,去产能目标提前完成,去杠杆、防风险目标也取得重大进展。但随着外部需求增速的下降,扩大总需求的迫切性日益提升。对此,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巩固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果,指出改革在降成本、补短板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强调要“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扩大市场总需求,通过改革开放后一系列“走出去”“引进来”政策,以外需填补内需不足带动投资和出口显著增长,但经济增长存在着内部消费需求不足的结构型矛盾。第二阶段发展战略强调内外需协调拉动,改善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消费驱动力稳步提升。从战略导向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呈现逐步回移的趋势,从“以外补内”过渡到“内外协调拉动”,这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020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部需求迅速萎缩,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受到严重影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理念急需一个在当今形势下的新落点。为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隐患,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格局延续了“将经济发展重心回移到国内”的战略逻辑,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形势下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安排。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我国顶住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取得了重大成就,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彰显了中国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了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