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群体间态度的人格因素

影响群体间态度的人格因素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间的消极态度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群体间的消极态度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群体间的消极态度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群体间的消极态度有过度类化的倾向;群体间的消极态度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因此,在本研究中,分别采用自我报告和内隐联想测验两种方法来测量外显与内隐两种群体间的消极态度,并考察社会支配取向与情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

影响群体间态度的人格因素

群体间的消极态度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群体间的消极态度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群体间的消极态度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群体间的消极态度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群体间的消极态度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后来,由于对态度的测量通常使用Thurstone量表、Likert量表这样的自我报告的测量工具,所以态度的含义中意识的、外显的成分更多。而在Greenwald(1998)提出内隐联想测验后,人们能够方便地测量到内隐态度。因此,对态度的结构、内涵的研究也能进一步地开展。

人们发现,外显与内隐态度的测量结果常常出现分离(dissociation),比如会出现当外显测量方法显示群体间的消极态度水平较低时,内隐测量方法表明其群体间的消极态度水平较高,或者是在某种情境下,外显或内隐态度中的一种发生变化,而另一种没有变化等情况。这些结果表明,也许外显与内隐态度是两种不同的建构。于是研究者们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两者间的关系(Wilson,2000;Petty,2006;Gawronski,2006)。这些模型普遍认为,态度包含了外显和内隐两种成分,外显态度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的、承认的,而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态度的基本定义应该考虑到这样的事实,即一个人能对同一个态度对象抱有不同的评价。(www.xing528.com)

按照这种观点,群体间的消极态度也应分为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两种(Leanne S.Son Hing,2007)。比如,一个人从小在保守传统的环境下长大,对女性有偏见,但长大后,又接受了平等的观念,那么这时对女性会抱有什么态度?如果按人只有一种态度的说法,当态度改变时,以前的态度就不存在了。而双态度模型认为,这两个态度,会分别以外显和内隐的形式共存。

因此,在本研究中,分别采用自我报告和内隐联想测验两种方法来测量外显与内隐两种群体间的消极态度,并考察社会支配取向与情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