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际关系的研究中,一个最一致的发现就是内群体偏好效应,即社会群体成员更偏好内群体,而不是外群体(Levin,Federico,Sidanius,&Rabinowitz,2002)。然而,内群体偏好真的是群际关系的必然特征吗?已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评价往往不像高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评价那么积极,他们常对内群体抱有矛盾和冲突的态度,对外群体反而有着较积极的态度(Jost,Pelham,&Carvallo,2002)。也就是说,低地位群体成员常会表现出外群体偏好。例如,黑人小孩比较喜欢白人玩偶;非裔美国人常会接受对内群体不利的刻板印象,如懒、不负责、暴力等,甚至他们比欧裔美国人更认可这些刻板印象(Brown,1995)。在最小群体范式中,低地位群体也更少作出对内群体有利的分配(Sachdev&Bourhis,1987)。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性别歧视。几乎在所有文化中,女性都被限制在低地位的社会角色中(Tavris & Wade,1984)。尽管性别角色发生变化,女性的权力仍比男性少(Diekman,Goodfriend,& Goodwin,2004)。通常人们认为,性别偏见是处于较高地位的男性对女性的一种群际态度。但其实性别偏见不仅是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也是女性对自身群体的态度(Lee et al.,2010)。研究者们发现,尽管女性是性别歧视的对象,但是女性也和男性一样会认可性别偏见(Barreto&Ellemers,2005;Kilianski&Rudman,1998;Swim,Mallett,Russo-Devosa,&Stangor,2005)。在女性中常常表现出对性别不平等的默许和支持(Jost,Banaji,&Nosek,2004)。对女性而言,这种态度便是外群体偏好的表现。(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者们还注意到一个与此相关的现象,即有些低地位群体成员并没有参与那些能改变其群体社会地位的行动(Kinder&Winter,2001)。尽管存在群际冲突,但更多时候人们会选择接受现状,而不是试图改变它。Smith和Mackie(2002)认为,群际态度比人们已认识到的要更为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