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最早期的造像以印度样式为蓝本,带有浓重的犍陀罗风格。我们从敦煌、麦积山,以及云冈石窟可以看到北魏早期佛头那种印度式的五官,鼻梁高挺,眼窝深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时期的佛头已经融合了鲜卑人的特征,脸型威武雄气,眼睛睁大,目光充满威严,大耳下垂,耳垂有至肩的。这个时期肉髻高耸,以水波纹、涡卷纹以及磨光肉髻为主,很少有螺发,属于典型的异域风格,这也是中国佛造像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类风格。但是北魏王朝的造像最为后人所称道、最具时代特色的乃是北魏中晚期的秀骨清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对佛像进行汉化改造的结果。
北魏自孝文帝开始就推行汉化运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当时的南朝文人士大夫中流行玄学与清谈,探求生命本身的意义,不拘于俗世的浊流。战乱与朝代频繁的更迭,让文人阶层深受触动,从而选择避世,对生命无常的感怀时常流露于文学作品中,像前朝陶渊明、竹林七贤一样选择一种更为纯粹、随性的生活方式成为理想,这种魏晋之风最终也影响了佛造像。
无论是云冈石窟还是龙门石窟,这个时期的佛像造型已经完全汉化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衣、清秀的面容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的佛头与北魏早期已经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脸部扁而瘦,并不是早期那种浑圆刚强状,五官的处理也不再是鲜卑人结合希腊人的造型,而是充满汉人的特点,无论是佛陀还是菩萨,特点是一致的:眼睛大,厚唇,开脸神态很清秀。
《历代名画记》有言:“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
这是唐代张彦远称赞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代表了那个时期审美的一种独到的标准,也正是秀骨清像这一说法的来历。
1公元2—3世纪的犍陀罗佛像(www.xing528.com)
2麦积山石窟/北魏早期
3云冈石窟/北魏晚期
4云冈石窟/北魏早期
5云冈石窟/北魏晚期
6、7清秀扁瘦的开脸,有骨感的线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