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性视域下的人民司法传统与挑战

现代性视域下的人民司法传统与挑战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理性化范式与人民司法传统的嬗变。第三章道法二元结构下人民司法运作的现实困境。第四章新时代人民司法传统的功能审视。前几章的论述为本书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视野和微观的具体实践,结合这两个方面,笔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革命及其现代性的进行更进一步地反思,归纳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特点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现代性视域下的人民司法传统与挑战

人民司法传统的形成与嬗变伴随着中国20 世纪初以来的革命叙事与80 年代以来的改革叙事,在改革叙事占据主流的当下,革命遗产依旧在当下发挥重要作用,然其背后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在“告别革命”的历史反思中“被妖魔化为撒旦主义式的‘原罪’”[22]。不可否认的是,革命叙事是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启蒙运动的结果,是其自身现代性的体现。因此,本书在整体结构上以时间为主线,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现代性的动因与特点,将其归纳为革命范式与理性化范式,并在这两大范式构成的分析框架下阐释人民司法传统的运作与变迁。接着,回归到人民司法传统在当下司法运作中的实践,两大范式共同形塑了当下的法律运作体系,笔者将其概括为道法的二元结构。人民司法传统在当下的实践也即在道法二元交织背景下的微观运作。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历史视野与当下的实践背景下,最后回应人民司法传统的定位问题。这是本书的大致思路。具体来说,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革命范式与人民司法传统的演绎。人民司法传统始于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趋成熟,并成为执政党在司法领域合法性再生产的重要资源。人民司法传统的实践运作实则是国家权力的运作,一方面需要体现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即人民主权的理念;另一方面又要满足有效性的需求,即实现司法领域的社会整合。基于此,对人民司法传统的理解可以转化为对其合法性基础即人民民主理念的进一步探索,并将其置于政法关系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剖析。本章首先以人民司法传统背后的基本原理即人民民主理念作为分析对象,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自身的理论逻辑进行阐释;其次,结合这一原理,在政法关系的框架中对人民司法传统的具体实践及其特征进行概括和论证。

第二章 理性化范式与人民司法传统的嬗变。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十年“文革”的反思,中国进入“告别革命”的历史阶段。具体来说,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制度变革遵循理性化的范式,国家治理更加重视法律这一技术治理的手段。司法作为国家重要的治理技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开始做出相应的调适,司法改革即是这一变动的具体体现。历时性地来看,司法改革的具体措施便是在人民司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改革。这一章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理性化进行阐述,并论证这一改变对司法的新诉求;接着,阐明人民司法传统在司法改革的具体实践下发生的嬗变。

第三章 道法二元结构下人民司法运作的现实困境。当下司法实践是前述两种范式共同形塑的结果,笔者将其归纳为道法二元结构,它一方面依然遵循着革命时期政权正当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在历次司法改革之后被赋予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在这样一种二元结构的实践中,笔者在该章重点阐述人民司法运作在当下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司法供需失衡这一表层问题以及司法道义性与法律性之间的张力这一深层问题。

第四章 新时代人民司法传统的功能审视。前几章的论述为本书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视野和微观的具体实践,结合这两个方面,笔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革命及其现代性的进行更进一步地反思,归纳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特点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区分对外司法主权逻辑与对内以宪法为核心的司法审判逻辑,并在这一框架下对人民司法传统进行定位。

【注释】

[1]苏永钦:《漂移在两种司法理念间的司法改革—台湾司法改革的社经背景与法制基础》,《环球法律评论》2002 年春季号。

[2]“司法改革使得法院越改压力越大”,这一表述源自笔者在某基层法院调研某访谈对象L 庭长的感叹。

[3]在社会纠纷日趋复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回应型司法理念的引进与制度建构,以期作为司法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相关研究有:高志刚《回应型司法制度的现实演进与理性建构—一个实践合理性的分析》,《法律科学》2013 年第4 期;吴建国、汪进元《回应型司法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平台》,《东疆学刊》2014 年第1 期。

[4]汪行福:《“复杂现代性”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18 年第1 期。

[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3 页。

[6]例如,一直以“他者”形象与中国相对照的“西方”,在其内部并非没有差异,甚至其内部差异较之简单的中西对比更甚。

[7]J.Habermas, Modernity: an incomplete project,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Port Townsend, WA: Bay Press, 1983, pp.6 .

[8]蔡维力、张爱军:《走出移植西法困境 回归人民司法传统—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实证评析》,《法学评论》2009 年第4 期。

[9]王聪:《主题与变奏:社会变迁中的司法传统—以人民司法传统的复苏为视角》,《朝阳法律评论》2013 年第1 期。(www.xing528.com)

[10]陈洪杰:《人民司法的历史面相—陕甘宁边区司法传统及其意义符号生产之“祛魅”》,《清华法学》2014 年第1 期。

[11]杨文龙:《当下中国司法民粹主义倾向及其破解研究—兼对人民司法传统复归的批判反思》,吉林大学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12]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中外法学》2009 年第1 期。

[13]孙笑侠:《司法的政治力学—民众、媒体、为政者、当事人与司法官的分析》,《中国法学》2011 年第2 期。

[14]胡铭:《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5 年第2 期。

[15]有关陪审制度的代表性研究有:刘锡秋《陪审制度的历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廖永安、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中国法学》2012 年第3 期。

[16]有关审判委员会的代表性研究有: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北大法律评论》1998 年第2 期。

[17]有关调解的代表性研究有: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法学》2007 年第3 期;黄宗智、尤陈俊《调解与中国法律的现代性》,《中国法律》2009 年第3 期;曾宪义《关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9 年第4 期;艾佳慧《“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法商研究》2011 年第1 期;唐力《在“强制”与“合意”之间: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现代法学》2012 年第3 期。

[18]有关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代表性研究有:张希坡《马锡五审判方式》,法律出版社1983 年版;肖周录、马京平《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探》,《法学家》2012 年第6 期;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北大法律评论》2000 年第2 期。

[19]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读书》1986 年第1 期。

[20][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3 页。

[21]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读书》1986 年第1 期。

[22]赵牧:《启蒙、革命及现代性:被终结的话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