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 王志艳
阅读鉴赏
《石头汤》源自欧洲古老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可以溯源至法国、瑞典、俄罗斯、英国、比利时和其他一些国家,人们用钉子、斧头甚至是骨头、纽扣来煮汤的。这里选择的是大家最熟悉的故事版本——汤是用石头煮的,是美国人琼·穆特的代表作,2007年度被评为美国的十佳童书。
故事的选材和讲述都比较平凡,三个和尚和村民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行游在一条山路上,他们想要弄明白什么使人幸福。当和尚们在村子里出现时,惊恐的村民们立刻关紧了门窗,熄灭了灯火。长期以来这些村民因战争而变得自私、猜忌、互不来往,心肠也变得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于是三个和尚宣称要用石头煮汤,一个穿黄衣服的小女孩首先帮他们找来了石头和大锅。水开了,在和尚们一步步地引导下,好奇的村民们纷纷往汤锅里放了各种调料和食材。最后汤的味道自不必说,大家也和三个和尚一起分享了这锅美味的“石头汤”。
插图:水车园小学 李璇
和尚们用石头汤打开了村民封闭已久的心,随着汤越来越浓的香味,村民们的心也渐渐靠近,最后大家热闹地聚在了一起。和尚们离开时,这个饱经沧桑的小村也改变了味道,变得生动、温暖,其乐融融。
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将背景设在中国,使我们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同时,作者借用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传统,而且三个主人公的名字在中国民间也很常见,福、禄、寿——三位神为人们送来幸福、吉祥和长寿。福,象征着五福临门;禄,寓意高官厚禄;寿,象征着长寿,意味着健康和一生平安。故事里的和尚,用智慧和善良来演绎这个教育意味浓厚的故事,这也是中国民间故事较为常见的形式。
与故事选材和讲述方式的平凡相比,《石头汤》里的中国符号,是很耐看的,也是值得关注品味的。
打开书的环衬,是一片灰蓝色的万里江山图。逶迤的远山,雄伟的长城,劲拔的松树,这正是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风光旖旎,建筑恢宏。而苍蓝之上灰蒙蒙的色调,又体现着古老的中国神秘、静默的一面。
故事中的插图运用的是华丽的水彩画,在建筑、衣食器物、生活场景、人物肖像和其他细节方面,都融合了中国元素。蕴含着一些东方文化的象征符号。比如,故事里那个穿黄色衣服的小女孩是个重要的角色,她穿黄色衣服别有深意。因为,在中国古代,黄色是只有帝王才能穿戴的颜色,小女孩并不是女皇或皇后,然而她敢于第一个敞开胸怀,乐于付出。故事在结尾处提到的杨柳,也是一种离别的标志。还有一些细节,比如甩在空中的面条构成的形状就像汉字中的“教”;那三个石头摞起来就构成一尊坐佛的形状;后来那两位乐师演奏的乐器,左边的叫“琵琶”,右边的叫“二胡”。可以说,这些符号聚集了典型的中国元素———民间故事和中国符号。带有“中国风”的故事和有特别意旨的图画内容,都引领读者去深思蕴涵在故事背后的道理,品味“石头汤”的味道,学会合作和分享,懂得“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
了解作者
《石头汤》的图文作者是琼·穆特,翻译是阿甲。
琼·穆特1960年生于美国,母亲是艺术教师。幼时即已游遍国内的博物馆,18岁时就在美国威尔明顿学院举办了首场个人画展,后来在日本出版商的资助下赴日学习石雕与书道,从此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琼·穆特涉猎广泛,学习过绘画和版画复制,还曾学习过太极拳、水墨画和茶道,更是一位吉他高手。他优美恬静的画风在绘本创作和插画领域享有盛誉,尤其擅长将清透灵润的水彩画与发人深省的哲思故事结合在一起,作品中透着一种悠远的禅意和古老东方文化的神韵。在《石头汤》中,华丽的水彩画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视觉享受。
阿甲,原名林晓晞,著名的故事爸爸,资深儿童阅读推广人,绘本深度研究者,儿童网站“红泥巴村”的创始人之一。他翻译出版了近百本在国内热销的英美经典绘本。
阿甲在翻译绘本时,工作流程非常严谨。不仅要图文结合,仔细琢磨,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研究作者、作品以及绘本创作的背景、用意、语言风格、关键点与难点等。完成初稿后,还要配合图画把译文读给小朋友听,看他们的反应,反复细细修改。《石头汤》的译作也是如此,因而文字优美,童趣十足,是一本适宜孩子们阅读的图画书。
设计思路
以“石头汤”的味道为主要脉络,指导孩子从图文方面展开阅读:
1.这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关注并欣赏东方文化和诗化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与感染。
2.这个故事充满了悬念。“石头能煮汤吗?石头是怎么煮成美味的汤的呢?”引导孩子随着情节的展开读故事,从情节到内涵,有滋有味地品“石头汤”的味道。
3.书中处处充满了想象,借助这些潜在的资源引导孩子走进去,在想象的王国中遨游,同时引导孩子们细细品味,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初步感受华丽的水彩画“中国风”的味道。联系生活,品读文本,懂得合作与分享。
2.学会用一定的阅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绘本的图与文,培养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热爱阅读、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的内涵与魅力。
2.抓住图书的生命——图画,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图文结合,读懂故事,品味石头汤的“味道”。
建议教学年段
小学中年级段
教学环节
一、以疑引路,激起阅读兴趣
1.同学们,平时你们爱喝汤吗?都喝过什么汤?
今天我们共同阅读的这本图画书,有个奇怪的名字——《石头汤》。
2.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让学生充分质疑。
石头能煮汤吗?
石头是怎么煮成美味的汤的呢?
石头煮的汤能喝吗?喝了会生病吗?
……
4.现在,带着我们的问题,走进这本书,一起阅读它吧!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抓住文眼,让学生充分质疑,开启阅读之旅是一种很实用、很重要的读书能力。此环节中,在书名上“大做文章”,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轻松氛围,引导他们走进绘本,充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从而激起阅读绘本的热情,为取得共读效果打下基础。
二、充分读图,领略图画意味
1.作者简介。
(1)图文作者:
《石头汤》的作者是美国的琼·穆特,他18岁时就在美国威尔明顿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首场个人画展。他曾经学习过石雕、书道、太极拳、水墨画和茶道,以优美恬静的画风在绘本创作和插画领域享有盛誉。
琼·穆特创作的图画书获奖无数,尤为擅长将水彩画与引人思考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深受大家喜欢。
(2)翻译作者:
阿甲,原名林晓晞,著名的故事爸爸,资深儿童阅读推广人,绘本深度研究者,儿童网站“红泥巴村”的创始人之一。
阿甲译作文字优美,童趣十足。翻译出版了近百本在国内热销的英美经典绘本,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过渡:现在,咱们就带着刚才的疑问,一起读读这本书中的图画吧!
2.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图,自己猜故事。
(1)一边读图一边猜想故事。
(2)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你借助图画读懂了什么?
3.组织全班交流,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学生借助图画,进行汇报交流:
(1)小女孩给和尚拿来了家里最大的锅,秀才从家里拿来了盐和胡椒粉,一个妇人从家里拿来了一大堆胡萝卜……大洋葱、蘑菇、面条、豌豆荚、卷心菜、豆腐、云耳、绿豆、山药、芋头、冬瓜和玉米尖……越来越多的村民能从家里拿来什么就拿什么,能拿多少就拿多少,结果烧出了一大锅鲜美的“石头汤”。
(2)石头汤的味道很好,村民们聚在一起,品尝着石头汤,非常开心。
……
小结:读读图画,大胆猜一猜故事情节,能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一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4.仔细读图,感受“中国风”。
有人说,《石头汤》是一本具有“中国风”的外国作品,你把图连起来仔细看看,能发现其中“中国风”的味道吗?
预设:
(1)指导学生翻开书的环衬:一片灰蓝色的万里江山图,逶迤的远山,雄伟的长城,劲拔的松树。
(2)标志性建筑。
(3)平民的衣饰、器物。
(4)宴饮、娱乐。
大红灯笼高高挂,亲戚朋友排排坐,美味佳肴摆满桌,欢声笑语真乐和。
还有民间的娱乐——皮影戏,配乐的琵琶、二胡,都是极富古中国特色的元素。
小结:在绘本里,图画是书的生命。图画的内容、风格、色调、符号都蕴涵着深意,传递着所要表达的情感。下面,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字,听老师讲故事,我们一起深入感受绘本的精彩之处。
设计意图:优秀经典的绘本,只要看图就能读懂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从中发现乐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课前的疑问,走进绘本的图画世界,展开丰富的想象,徜徉其中,整体感知、了解故事。在此基础上,抓住作品浓浓“中国风”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与图画对话,感受中国韵味,为深度阅读做好铺垫。
三、文本细读,感受故事内涵
(一)图文结合,品“石头汤”的味道
1.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2.教师展开情节,组织交流,引导深入阅读。
(1)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走在一条路上。他们一路上聊着猫的胡须、太阳的颜色,还有布施。“什么使人幸福,阿寿?”最年轻的阿福问。阿寿年纪最大,也最有智慧。他说:“我们去找找看。”
师:“布施”是什么意思?
生: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
师指导:布施是佛教里面的说法,将金钱、实物布散施舍给别人。孩子们,通过刚才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他们要一起寻找幸福。主人公是三个和尚。他们的名字都是比较吉利的,阿寿最长,是最有智慧的一个人。阿福最年轻。
师补充讲解关于“福、禄、寿”的美好寓意。(www.xing528.com)
福,象征着五福临门;禄,寓意高官厚禄;寿,象征着长寿,意味着健康和一生平安。
(2)“村民们辛勤劳作,但都是只顾自己。村里有一个农夫,一个茶商,一个秀才,一个女裁缝,一个郎中,一个木匠,还有其他很多人,可他们相互间很少往来。”
师:仔细观察这些村民们的动作和神态,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很小心,提防别人。没有一丝微笑,感觉他们不会笑。茶商,他把茶盖上盖子,生怕别人来拿,不相信别人。……
师:你们很会观察!那他们会怎么对待这些即将到来的和尚们呢?
让学生猜一猜,接着读故事。
(3)“当和尚们走到山脚下时,村民们早已躲进家中,没有人来到门前迎接。一看到和尚们走进村庄,村民们又紧紧地关上了窗。和尚们去敲第一家门。没有人回答。接着,房里的灯灭了。他们又去敲第二家的门,结果还是一样。就这样,一家挨一家,一户又一户。”
师:“一家挨一家,一户又一户”说明什么?
看图,村民的态度怎么样?仔细看看图画的色调、屋顶的小猫,发现了什么?
图画是冷色调,凄凉,冰天雪地,暗示着人们内心冷漠。猫也态度冷漠,一点都不快乐。
此时,如果你来到这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感到孤单,难过;我会想立刻离开这个地方……
师:是啊,你们的感受太真实了!可是阿福、阿禄、阿寿他们并没有离开,而是用煮石头汤的方式让村民们最后“欢聚一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从什么地方开始有这种变化的呢?接着读故事。
(出示村民欢聚图)
再看看这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快乐幸福。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4)一个小女孩一直在看着他们,她勇敢地走上前,问道……
师:你想对这个穿黄色衣服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生:小姑娘很勇敢,是第一个走上前去了解石头汤的人;是第一个敞开胸怀付出的人。
师:后来村民们又是怎样付出的呢?
师接着讲故事。
(5)和尚们拨了拨柴火,一时炊烟袅袅。左邻右舍纷纷探出头来。那堆火,那口大锅,支在村子的正当中,真是稀奇古怪!
师:此时,村民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为什么用这么大的锅?怎么煮汤?
师:在图画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各个探头探脑,好奇。画面色调暖和了。
村民们接下来的变化更是不可思议!继续读故事。
(6)“村民中间,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当每一个人敞开胸怀付出时,下一个人就会付出更多。就这样,汤里的料越来越丰富,汤闻起来也越来越香——村民们一个个都变得那么慷慨好施。”
你想说些什么?
村民们从家里拿东西出来时,他们笑容满面,大步流星,争先恐后,能拿什么就拿什么。他们抱着、夹着、扭着,他们态度热情……村民们一个个都变得那么慷慨好施!
3.你觉得这锅石头汤味道怎么样?
和尚们搅啊搅啊,汤咕噜咕噜冒着泡。闻起来可真香!喝起来一定更香!
汤终于煮好了。村民们聚在一起,他们拿来米饭和馒头,拿来桂圆和甜饼;他们端来了香茶,点亮了灯笼。大家坐下来一起吃。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欢宴了,甚至没人记得,以前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欢宴。
设计意图:绘本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图画是精致的,文字又是异常简洁的,图文一体、互识互释。此环节,教师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让故事在学生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同时,注重品味语言、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将中年级段学习语文的目标有机地渗透于课外阅读中,可谓一举多得。
(二)启发思考,让“石头汤”更有味道
1.书的题目“石头汤”。
用石头煮汤是真的还是假的?
和尚们说要煮一锅石头汤,是假的。在他们的诱导下,最后村民们都自愿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煮汤,煮成了一锅食材丰富、营养美味的汤。
2.小组探究:
你觉得和尚是骗子吗?请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的结果,全班分享补充。
阿禄想通过煮石头汤,让村民们互相帮助,懂得合作分享。最后,事实上煮出了一锅鲜美的“石头汤”。
所有的人不仅喝到了鲜美的汤,还获得了比他付出的更多的东西。
一个冷漠的村庄变得生动,热情,其乐融融……
3.再次观察图画。
图1:三个石头摞起来的图片,三个石头摞起来就构成一尊坐佛的形状。
图2:面条甩在空中的图片,构成的形状就像汉字中的“教”。
引导学生谈谈,体会三个和尚煮石头汤的深意,体会绘本图画的特点。
这个故事有趣吗?运用刚才我们图文结合、抓住细节阅读的方法,自己再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书中还有哪幅图画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说一说。
4.小组内充分交流,互相倾听互相补充。
5.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1)从锅底看大家表情的画面。
当人们围着大锅看石头汤时,大家脸上的表情丰富了,满足了,甜蜜了,高兴了,与原来冷漠的表情截然不同。这锅汤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但映照着彼此的脸,还映照着彼此火热的心,大家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独具匠心)
(2)穿黄色衣服的小女孩的图画。
为什么穿黄色衣服呢?想想我们中国古代,这种颜色是什么人穿的?
作者琼·穆特解释说,在中国古代,黄色是只有帝王才能穿戴的颜色。故事里那个穿黄色衣服的小女孩是很重要的角色,灰暗的画面中呈现的那抹亮丽的黄色,就是作者对小女孩地位至高无上的推崇———表现出小女孩的勇敢,第一个愿意付出,她的行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小女孩也是故事发展的一个线索:一开始的冷漠、害怕—慢慢接近—彼此不再陌生—熟悉—热情—信赖—欢庆—依依惜别。
(3)小猫也是故事发展的另一个线索。
(4)从整体看图画,色调的变化怎样?灰暗—明亮,随着故事的发展,村民们由孤独到幸福,由冷漠到热情,由自私到慷慨。
……
设计意图:在绘本中经常会通过细节的刻画隐藏线索,以使主题更加鲜明,情节更有趣味。此环节注重指导学生总结运用阅读绘本的方法,让他们再次进行图文对照阅读,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总结方法。
四、联系生活,课外拓展阅读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锅汤还可以起什么题目?
合作汤,付出汤,分享汤,快乐汤,幸福汤,参与汤……
2.拓展、推荐作品。
《石头汤》这本绘本,故事感人,画面精美,让我们读后回味无穷。这本书是爱心树系列中的一本。琼·穆特的作品还有《尼古拉的三个问题》《禅的故事》,希望大家课后也能静下心来读一读,一定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设计意图: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教师总结活动,也没有一句说理,而是让学生思考,给书写写题目,以使他们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使阅读润物无声。在此基础上,适时向学生推荐同一个作者的相同类型的书,激起更高的阅读热情。
教学反思
图画书,是一种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画面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图画书画中有话、画中有情、画中有爱,适合0~99岁的人来阅读。图画书也被称为儿童的“人生第一本书”,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读物。
《石头汤》的故事简短,寓意颇深。小小的石头汤,却使得整个村子的人们一下子懂得了快乐的真正含义。助人为快乐之本,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对他人伸出援手,因为施比受更加有福。做一件事情,或许需要很大的力气,但是很多人一起帮忙,就省了很多的力。团结起来力量大,当大家都能出一分小力量,就能成就一件事。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图画书有点“小儿科”,也常常缺少阅读欣赏的方法。如何既不全面讲解和分析,又能打开他们的想象力之门,看见眼睛看不到的世界呢?
本堂课的板块设计,层层推进,轻重有致,循序渐进。
一是尊重文本。从“中国风”元素领略图画意味,从图文结合听故事、猜故事、品“石头汤的味道”,从抓住图文细节细读思考,体会石头汤“更浓的味道”,从而读懂故事书的深刻内涵。
二是尊重学生。我通过抓住书名,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自然地走入文本世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道快乐阅读的桥梁。随着孩子们读书体验的不断升华,组织更多的“阅读期待”,把图画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通过阅读图画,感受隐藏在图画后面的东西。在情节关键的地方适当停顿,让学生猜测一下故事接下来怎样发展。孩子们猜得五花八门,再听老师讲故事,心中就有了对比。学生们在比较中、在想象中去阅读,想象力就在阅读期待中激活,理解力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
在本堂课中,我和孩子们就像去旅行一样,走走停停,对我们印象深的、和我们心灵有共鸣的图片,就驻足欣赏,慢慢品味,练习语言,进行语言交际,学生阅读绘本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样的课堂,不用打开厚厚的语文书;这样的课堂,不用抄写没完没了的生字词;这样的课堂,乍一看有些幼稚———中年级的学生怎么看起了图画书?这样的课堂,就是图画书的课堂!课堂上的我,不再是传授者,只是一个和学生一起享受快乐阅读的参与者。在飘荡着《石头汤》智慧的芳香中,我们读到的是分享使人幸福,体验到的是一种真善美,品到的是阅读的味道。
我相信,图画书走进语文拓展课堂,将成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使我们的阅读生活更加有滋有味。长期坚持下去,定会使孩子们由图画书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附录
阅读记录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