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质量保证措施,新加坡基础教育达到了符合标准的水平。为了有效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一轮教育改革,进入多元和创新的第三阶段,重点是提高各学校的创新能力及其内部质量保证能力,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充满活力的教育。
1997年新加坡启动了“思维学校,学习国家”(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简称TSLN)愿景。这是新加坡政府对其教育进行战略审查的结果,其动机则是对未来的强烈关注。直到今天,它仍然指导着新加坡教育系统的行动。时任总理吴作栋宣布,TSLN是“一个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工人、公司、社区组织和政府在内的全面学习环境的愿景”。[19]思维学校是一种关于学校体系的愿景,旨在培养年轻人的创造性思维技能、终身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承诺。新加坡努力建设学习型国家,追求将学习作为其文化愿景,在这种文化中,创造力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蓬勃发展。
1997年发起的国民教育是另一项重要举措。国民教育旨在培养新加坡人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尊,培养国家凝聚力、生存本能和对未来的信心,强调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在此背景下,课程大纲、考试和大学入学标准都得到了修改,以鼓励人们跳出框框、敢于冒险。
此外,新加坡的“教育信息技术总纲”也于1997年启动,旨在为每一所学校创造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信息技术素养。[20](www.xing528.com)
尽管采取了这些政策举措,新加坡教育系统仍然过于标准化和僵化。因此,有必要“创造一个不受限制的环境”,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21]2002年开始实施的综合方案就是一个创造更加多样化教育环境的例子。该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学生不再需要参加普通程度的普通教育证书(GCE“O”级)考试。相反,他们在“直通车”上直接进入普通教育高级证书考试(GCE“A”级)。绕过“O”级考试,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其他重要的学习领域,而不需要为高风险的考试做准备。
创新和多样化阶段的另一个明确标志是2004年TSLN的重点转向“创新和企业”,其目的是要通过学校培养年轻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22]其最新举措是课程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多样性。2005年,新加坡启动“少教多学”项目。这个项目由时任总理李显龙提出,旨在通过提供适合学生需要的各种创新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