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戏曲研究院部分研究人员集体编写,完成于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至1981年出版,2006年修订再版。全书共四编,分上、中、下三册,约八十九万字,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起,至清代地方戏勃兴止。
上册为第一、二编。第一编,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中国古代歌舞和古优与中国戏曲的渊源关系,角抵戏与参军戏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庙会、瓦舍与戏曲形成,宋杂剧与金院本的产生及其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编,论述北杂剧与南戏的形成与发展,评介北杂剧的重要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康进之等,以及《窦娥冤》、《拜 月亭》、《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李逵负荆》、《陈州粜米》等北杂剧重要作品;评介南戏的主要作家高则诚等以及南戏的主要作品《白兔记》、《拜月亭记》、《琵琶记》;介绍和探讨北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的概貌、形成、发展、特点、成就以及有关的理论著述。中册为第三编。论述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评介昆山腔主要作家汤显祖、沈璟、李玉、李渔、洪昇、孔尚任等,以及昆山腔重要作品和弋阳诸腔作品概貌、思想倾向、文学形式及其发展。下册为第四编,论述清代地方戏的兴起与发展,介绍了“乱弹”诸腔中的主要代表梆子腔、皮簧腔、弦索腔的产生、流布、成长的不同状况及其历史原因;论述清代地方戏剧目概况、思想成就及其文学形式的变革。
这是一部尝试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历史的专著。它把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上,从与各种社会因素的联系和影响中进行探讨,史、论结合较为严密。以戏曲的形成为例,《通史》以“从庙会到瓦舍”一节来说明戏曲形成的社会基础,指出以勾栏、瓦舍为表现形式的商品经济的发达是市民文艺兴盛的社会基础,戏曲的形成是商品经济作用的结果,它作为市民艺术必须符合市民和其他下层人民群众的趣味。(www.xing528.com)
《通史》基于“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的理念,正式将舞台艺术作为戏曲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第二、三、四编里,分别以专章讨论“北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弋阳腔与昆山腔诸戏的舞台艺术”以及“清代地方戏的舞台艺术”,各章除概述外,又分别讨论各阶段戏曲的音乐、舞台美术、表演艺术。
《通史》多方引用正史、野史、府志、县志、笔记、小说、诗集、文集、曲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新发现的戏剧文物,许多是前人所未见或未曾引用过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还收入近八十幅珍贵的戏曲文物、书影、脸谱照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戏曲在各阶段发展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