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沿课题与中国戏剧史研究

前沿课题与中国戏剧史研究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写学位论文还是做一般的研究,谁都希望选择一个前沿课题。经常有青年朋友们提问:什么是“前沿课题”?[1]这本来是针对敦煌文书的发现和敦煌学的产生来讲的,但亦为认识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指明了方向。那么,是不是不属于“前沿课题”的研究就不能做了呢?也就是说,前沿课题其实具有长久的价值。这与“赶时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前沿课题与中国戏剧史研究

无论写学位论文还是做一般的研究,谁都希望选择一个前沿课题。经常有青年朋友们提问:什么是“前沿课题”?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1]这本来是针对敦煌文书的发现和敦煌学的产生来讲的,但亦为认识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指明了方向。

具体而言,中国戏剧史研究,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国内地的戏剧史研究,在最近的二十年进入到一个新时代,造成了观念、视野、方法的全面转型。其标志主要有:第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桎梏下挣脱出来,进入到超意识形态的“纯学术”研究,因而戏剧形态及其发展演变研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备受青睐;第二,戏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本质受到重视,因此,以角色扮演为核心的中国戏剧史研究将被大大强化;第三,研究范围比以前有了很大拓展,从纵向上说包括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漫长时间跨度,从横向上说涵盖了戏剧的文学文献音乐唱腔、演员戏班、服饰化妆、戏台文物等各个方面;第四,从研究方法上看,文献、文物、田野调查相互参证的“三重证据法”将被广泛采用,其中田野资料、口述资料将作为新材料被吸收到研究当中,这一点本书第四讲还会强调。

可以说,在当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使用新材料,对以往的中国戏剧史研究在整体上或某一方面有颠覆、开拓、补充、修正作用者即为前沿课题。还有,一般来说,难度与价值成正比。凡难度大、涉及内容广泛、材料搜集不易者则价值高,反之则价值低。而难度大、价值高者容易成为前沿课题;而小题小做、就事论事、易于完成之课题,则很难成为前沿课题。

那么,是不是不属于“前沿课题”的研究就不能做了呢?非也。虽然一般来说,旧的研究领域和课题不大容易出新,虽然不同的时代研究热点会有变化,但某一具体成果的价值,主要是依据该成果的创新程度与科学性而决定的。所以,无论初入门的青年朋友抑或一般学者,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选择传统课题或方法并做出成绩者,亦应受到鼓励。所以,关键在于是否有新意。在这里,我想参照陈寅恪先生“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的标准,对判断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选题是否有新意提出三个标准,以供参考。

第一,看一个题目是否有新意,首先要看这一问题前人是否做过,以使用新材料做迄今没有涉猎过的题目者为上选;第二,虽有人从事过此项研究,但能提供新材料、建立新观点者为中选;第三,题目旧,材料亦不新,但能从新的角度解释旧材料,建立或部分建立新观点并言之成理者为下选。

而对于以下两类研究,则无论如何应该亮“红牌”了。(www.xing528.com)

首先,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故步自封地坚持炒冷饭,这类课题首先应该被淘汰。例如现在研究《西厢记》、《牡丹亭》,再强调什么“反封建”,那就无异于陈词滥调。五十多年前讨论《琵琶记》,大家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争论得不可开交,而今天这样的会就不大有必要召开。不是说作品的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研究,而是不能按照老套来研究。

其次,虽然课题本身有意义,但缺乏新材料,不能补充与修正前人的结论,这样的文章,不作也罢。例如,关于《西厢记》的作者,王季思和田中谦二都举出了王实甫作的有力证据,而迄今尚有人不断写论文,坚持“王作关续”说,但又没什么新证据。这样的文章,也无须再撰写。

需要说明的是:前沿课题和“赶时髦”不是一个概念。从表面上看,“赶时髦”的文章往往也很“新”,有的也很令人“震撼”。但此类文章没有新材料做支撑,只能以“新方法”为旗号,专在名词术语上求新求奇,甚至剑走偏锋,邪门歪道,其结论难免信口开河,缺少证据。这样的研究喧嚣一阵就烟消云散,不会在学术史上产生正面影响。而前沿课题来自新材料的发现、新问题的提出,是学术发展之必然趋势,属于学术史上的一个环节。做前沿课题,题目虽新,论证过程却要求四平八稳,材料扎实,根据充分,其研究方法与传统的考据学其实没有大的区别。例如敦煌学、古文字学就十分典型。其结论后人绕不过去,非得接着说。随着时代再向前发展,当前的前沿课题可能会变成一般课题,其结论可能转化为常识,但不可以被抛弃,置之不顾。也就是说,前沿课题其实具有长久的价值。这与“赶时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赶时髦”有时也会成为潮流,对付它的最好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或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有一种永远不过时的研究方法,既朴实又实用,这就是:提出一个看法,再用证据证明它就是了。有道是“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其实写论文也就是“写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