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剧表演:行动过程的重要问题

戏剧表演:行动过程的重要问题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每一次演出中,演员实际通过人物一个又一个行动的过程塑造人物形象,而观众则基于演员呈现的人物一个个行动过程欣赏演员的创造。所以,把人物行动的有机过程创造出来是演员在掌握创作方法时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所有人在生活当中行动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便是行动的过程。真正地去感觉则是演员行动的开始,以及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实、有机地去行动的基础。

戏剧表演:行动过程的重要问题

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表演艺术,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基于人物的行动。行动一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因为会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另外,因在时间上有一个过程,所以具有过程性特点。不管是演员创造人物,抑或是观众欣赏演员所创造的角色,均在这种过程性和直观性的统一当中完成。在每一次演出中,演员实际通过人物一个又一个行动的过程塑造人物形象,而观众则基于演员呈现的人物一个个行动过程欣赏演员的创造。所以,把人物行动的有机过程创造出来是演员在掌握创作方法时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所有人在生活当中行动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心理过程。例如,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时,你会立即走过去了解情况,得知老人腿骨骨折之后,会担心并表示同情,进而决定把老人背往医院治疗。这个过程便是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一个心理环节,即:“看见”老人摔倒——“了解”伤情——“发现”老人骨折——“产生”同情——“决定”将其送入医院,而背老人去医院显然是在经历这些行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若是采用心理学术语对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分析,整个过程则存在感觉、判断、产生态度以及做出决定这样一些环节。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所完成的任何动作都应该有这样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具备的各个环节。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演员都能做到,通常,有些演员会直接表演结果。因为剧本中早已经明确写出剧中人物要做的事情,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会直接扑向结果,忽视行动这一有机过程,进而丢失行动中的一些环节。人们称这种表演为“表演结果”,而这样表演肯定会使人物行动失去真实性和有机性,使结果显得非常虚假、造作。

演员若是想要让自己的表演达到真实性和有机性,那么,在行动的时候就应该如同在生活中一样,将行动的有机过程把握住,尤其是行动中的主要环节。有些人将行动中的各个环节称为“行动的链条”,在含义上和行动的环节是相同的。

努力去完成任何行动的时候,演员都要真正地去感觉。此处提到的感觉指的是,演员要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剧本中所发生的事实以及事件进行感知,同时去感知同演者所有行动中的一些微妙反应,不可因为剧本把所有的内容都写清楚了而不去感觉。通常,我们会看到一些演员假装看手表,之后会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他怎么还没有来”。在这时,如果你问他刚才看手表的时候是几点,他或许会很尴尬,无法回答你的问题,这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真正地去看手表,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真正地去感觉指的是演员一定要真听、真看、真闻、真摸,换言之,是要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真正地去感知。如:上述所列举的老人摔倒的例子,若是在戏中有这样的场面,那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老人摔倒时的情景他需要真正地看到。即便是表演过程中,这个情景或许在后台,演员也要在自己的心中看到老人摔倒是怎样的,进而去想象他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当演员将“老人”搀扶到舞台上的时候,要真正看到老人的表情是怎样的。真正地去感觉则是演员行动的开始,以及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实、有机地去行动的基础。

演员只要基于感觉(感知),就有可能去判断。基于感觉进行判断,并非先感觉,之后再进行判断,而是在感觉的同时产生判断。判断是随着感觉进行的,产生于感觉过程中,我们通常无法分辨出哪里是感觉的结束,哪里是判断的开始。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感觉到的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判断则会夹杂主观分析的成分。

虽然判断基于感觉出现,但是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能误认为它们之间是分割开的。实际上,判断总是在人们感觉客观存在事实的同时就出现,只是有些事实只要去感觉便能够做出判断,但也有些事实需要人们不断感觉才能完成判断。至于判断一些重大的事实,如对敌人的战略意图进行了解、侦破案件等,人们则需要反复对这些事实进行了解、分析和研究,否则最终难以达到既定目的。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如同在生活中一样,判断剧本以及同演者表演中所提供的事实。演员需要根据剧本所规定的情境以及人物关系,自己在其中所扮演人物的性格和目前面对的事实和事件的性质,从真正意义上去感觉,进而去判断。若感觉是要求演员真听、真看,那么判断就是要求演员去真正地思考,而且是在看与听的同时思考,同时更要遵循生活中的逻辑。然而,有些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并非如此,他们通常会为了判断而判断,去表演思考。本来对手所说的话一听便可以清楚明白,演员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却需要先停下来进行一定思考才能做出反应,结果只能给人一种故作深沉的印象,同时影响戏的节奏。即便在一些剧本中,对于一个事件的判断过程,直至整部剧结束才能够完成,如一些侦破案件的剧本,但是这并不代表演员在所有的行动中都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判断。在表演过程中,依据不同情况,有时候判断时间会很长,然而有些时候则在感觉的同时,一瞬间得以完成。这样一来,演员需要对剧本所规定的情境、人物关系和性格,以及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和事实的性质等认真地展开研究,之后,根据生活中的逻辑把与人物相符的准确(不一定是正确的)判断的内容创造出来,基于此,人物心理活动才可以真正揭示出来。

由上述内容看出,判断的含义,在生活中是人们对周边环境以及环境当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事实的分析与思考,在表演中对剧本中以及舞台上所出现的规定情境、事件和事实的分析和思考。

《地质师》中有这样一段罗大生从油田调回北京与芦敬重逢时的戏,剧本当中写到:

芦敬:……哎,你这次是来北京开会,还是路过?

罗大生:不是开会,也不是路过,我是调回北京工作了,三天后报到。

芦敬:(惊喜地)真的?

罗大生:调我到开发研究院工作。当接到通知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相信。

芦敬:真应该好好地庆祝一下。

罗大生:领导特别重视我!(发现芦敬有点异样)这些年你生活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变化?

芦敬:我在咱们学院地质系,教大学一年级。

罗大生:挺好吧?

芦敬:生活中不能应有尽有,一切如意——至少我没能像你们一样,悲壮一次。

罗大生:(动情地)别那么想,我回来了……这不是我的错。要是……我们能在一起……你知道,我爱你……(抚摸着芦敬的手,比常礼略显久了一点)

芦敬:(抽回手)我得去做饭了。(www.xing528.com)

罗大生:好。

芦敬:什么好?

罗大生:去做饭的时间选得好。

(两个人对望着,突然沉默了。)

芦敬:你住哪儿?

罗大生:(有点烦躁)还没报到,谁知道住哪儿?我这个傻瓜,头不梳,脸不洗就闯来了。

芦敬:(抱歉地)别这么说……

罗大生:(发火地)行了!你想知道他的情况就直说!

单单从剧本来看,这段戏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判断,罗大生非常热情地说自己要调回北京了,并且也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但却察觉到芦敬有些“异样”,在此时的“异样”便是一个事实,而这一点肯定会引发他思考,具体而言,对于他要调回北京这个消息,芦敬听到之后有种无法言表的心态,他想知道芦敬的想法,同时也想知道在他离开的三年中,芦敬在生活中的变化,这便是判断。他询问芦敬时,得到的回答是,在感情生活上同之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于是,就把自己对她的感情表示了出来,实际上,这是一种试探,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判断。然而,芦敬听到之后借口要去做饭而离开,这是出乎他意料的。接着,他把对芦敬的不满表示了出来,与此同时,也会去思考她为何会这样回避,最后通过判断想到也许是因为芦敬的心中还有一个洛明。

以上所描述的这一段戏若是被搬到舞台上去表演,演员不单要判断剧本提供的这几个事实,而且还要判断同演者的每一个形体动作、眼神、说每句话时的语调。

实际上,演员在行动过程中的判断构成了演员所要创造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分析剧本的时候,演员应该着重分析探究人物在这一时刻,面对这种事实会想些什么。但是对于演员来说,在创造人物的过程中更加重要的是临场表演,他们需在感知到自己面对的事件和事实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思考和判断。其实,这种思考和判断在演员心中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在表演术语中被称为“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基于剧本创造的人物,在临场表演中,尤其是在与对手进行沟通交流时,演员自己所创造的无声台词。“内心独白”是否生动、丰富、具体,并且具有感情色彩,通常能够反映出演员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是否深刻,即兴想象是否丰富以及感受力是否敏锐。

在创造人物“内心独白”时,演员通常将对剧本当中人物的分析和理解当作基础。“内心独白”的内容和走向取决于剧本中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规定情境以及正在发生的事件、事实等。所以,演员可以在准备角色的时候,基于对人物的开掘,把每段戏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寻找出来。但是,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不能机械背诵事先基于角色分析和研究准备好的“内心独白”,因为这样会让演员的表演变得机械、僵死、毫无生气。如果要把生动且可以激发自己积极行动的“内心独白”创造出来,演员需要在把握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此时、此地即兴进行创造。即兴创造指的是,对于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演员应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真正将注意力放到自己行动的对象上,对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事物和事实真实地去感觉,之后基于已经开掘出来的心理活动主要内容,即兴地生发出内心语言。

实际上,演员的“内心独白”通常并非完整的句子,而是一些单词或者是词组,有些时候甚至是一个感叹号或者是问号。这些单词或者词组构成了表面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很连贯,但内在思想明确,同时联系十分密切的语言。所以,在人物“内心独白”的创造上,演员要善于找寻非常凝练、可以扩展想象以及能够调动情绪体验的单词或者词组,不可使用一般化、内涵不足的大白话。究其原因,人物表演是否深刻,主要是看演员能否具体且深刻地将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出来,而人物是否具有具体和深刻的心理活动,主要看演员是否可以创造出具体而深刻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伴随演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及判断而产生,与此同时,其中也会包含演员对所感觉和判断的事物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内心独白”若是看到一位老人在过马路的过程中摔倒了,而且几次都无法站起来,内心或许会出现“哎呀!他怎么样了,是哪儿摔坏了吗?”这种“内心独白”,同时对老人同情以及担心的态度也就出现了;若是在滑冰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人故意显示自己的技巧,很是高调,然而这个时候,这个人却摔倒了,你的内心或许会出现这样的话“摔得好!看你还臭美不臭美!”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演员在感觉和判断时所产生的态度,与他创造的“内心独白”关系密切。演员若是真正把与人物性格以及心理相符的“内心独白”创造出来,就可以诱发自身对眼前所发生的事件以及事实的真实、具体态度。例如,上文提及罗大生的“内心独白”或许可以把他对芦敬现状的关心诱发出来,并且内心产生对芦敬的不满,因为这些态度都包含在演员所创造的“内心独白”之中了。

判断的结果是做出决定,决定的内容是给自己提出新任务,以及应该采用怎样的行动完成任务,通常能够把一个人的性格反映出来。若是依旧以街上老人摔倒为例,是决定将老人扶起,并背她去医院,还是假装没看见偷偷走开,可以反映出两个人完全不同的性格。鉴于此,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就需要对决定这一环节加强重视。

在表演中,与生活中不同的是,剧作家已经将人物做出的决定写好,这一点无须演员花心思去思考。但实际上,演员虽然可以在阅读剧本的时候通过剧作家写出的人物的逐一行动分析其做了怎样的决定,但是,真正的决定内容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自己创造的。

行动中的环节是:感觉—判断—出现态度—做出决定—产生新的行动。但是,需要明确并强调的是,上述这些环节是行动中的环节,与行动有着密切联系,在行动中进行,并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行动内涵,对行动的发展以及新行动的产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感觉和判断所起到的作用是为行动提供心理上的准备,直到最后开始行动。很明显,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一直以来,行动都是一个过程,而感觉和判断则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首先,演员在行动的时候不可丢失任何环节;其次,也不可单独表演某一个环节。演员需要做的是将行动中的各个环节都牢牢把握住,尤其是判断这个中心环节,将有机的行动过程完成,从而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体现出来。

事实上,行动过程可以体现人物心理活动过程。将人物在行动过程中各环节的目的把握住,主要是为了在表现人物心理过程时做到真实和有机。因为无论哪个环节脱落,演员表演的虚假性都会暴露出来,如没有经过思考和判断便做出采取某种行动的决定;没有听到或者看见什么便做出惊讶或者喜悦的表演等,这样都会把行动的有机与真实破坏掉,那么演员的表演也就没有了可信性。演员在创造人物的行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活动,事实上已经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需要依托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才可以让观众感知到。所以,演员需要考虑并且寻找到最鲜明精准的形体动作和语言动作,进而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出来。在表演中,首先,不能有离开行动过程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其次,表演不应该是完全没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动过程和心理体验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演员要做到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相统一,如此,人物的行动过程以及心理活动过程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