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要适合舞台表演。人们往往从表演方式的不同,将戏剧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
(一)话剧
话剧是通过对戏剧表演方式的划分得出的戏剧种类之一,是中国对西方戏剧的一种特殊称谓,在日本叫“科白剧”。通常,发端于古希腊喜剧和悲剧的舞台演出形式在欧洲被称为话剧,与哑剧、舞剧、歌剧相区别。20 世纪初话剧传到中国,起初被称为爱美剧、文明新戏、新剧等。戏剧家洪深于1928年提议定名为话剧。它综合舞蹈、音乐、美术、导演、表演、文学等多种文艺成分,以动作和说话(旁白、独白、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演员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斗争和矛盾直观地展现出来。各种戏剧样式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也是话剧,其剧本可作为文学作品来传播、出版,让读者阅读,也可以演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话剧的艺术形式、手法、风格、体裁、题材等,也在日益发展和丰富。
(二)歌剧
以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为主, 综合建筑、美术、舞蹈、诗词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歌剧。16 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产生的演唱剧是指近代西方歌剧,后衍变成正宗的西方歌剧,即意大利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欧美的音乐剧,德国的乐剧,意大利的轻歌剧、喜歌剧,法国的喜歌剧、大歌剧等。西方歌剧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因此创作者以作曲家为主,如莫扎特(Mozart)的《费加罗的婚礼》、比才(Bizet)的《卡门》、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契尼(Puccini)的《蝴蝶夫人》、威尔第(Verdi)的《茶花女》等。
就广义而言,中国的戏曲艺术具有歌剧的性质,但是,从艺术表达特色和艺术构成方式来看,与西方的歌剧存在很大差异。西方的歌剧是从古代的综合性舞台表演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将音乐的主干作用体现了出来。但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是对未经分化的古代综合性舞台表演,即舞、歌、诗一体的“乐”的继承与发展,以打、做、念、唱为表演手段,表演和唱腔具有写意和程式的特征。西方歌剧于20 世纪20 年代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民族歌剧开始兴起,40 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也包括在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地方戏和戏曲的借鉴中,逐渐形成了区别于西方歌剧和传统戏曲的民族歌剧,如《苍原》《江姐》《洪湖赤卫队》《窦娥冤》《小二黑结婚》《兰花花》等。
(三)舞剧
用演员自己身体的各种舞姿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综合舞蹈演员、舞台美术、音乐共同创造的戏剧即为舞剧。其编导是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也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www.xing528.com)
14 世纪末,在意大利形成舞剧,被西方通称为芭蕾,是一种独立的舞台演出样式。后来,芭蕾舞剧在法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芭蕾的中心于19 世纪末移向俄国和丹麦。现代芭蕾舞剧于20 世纪在英美各国渐趋繁荣。
芭蕾舞是最初进入宫廷和城市舞台的社交舞蹈、民俗舞蹈,在不断地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是西方舞剧艺术的典范。《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胡桃夹子》《睡美人》《天鹅湖》等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20 世纪30 年代西方舞剧传入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是在中国芭蕾舞台上,已创作、上演过的自己的剧目。在中国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蹈的基础上,民族舞剧持续不断地吸收和学习国外舞蹈艺术的优秀文化成果,创作出如《木兰飘香》《嫦娥奔月》《丝路花雨》《宝莲灯》等拥有我国艺术特色的作品。
(四)哑剧
没有任何的台词,只通过表情和动作表达剧情的戏剧称为哑剧,在希腊文中的含义为“模仿者”。为了能更好地将哑剧的意蕴和思想表达出来,哑剧对演员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具备高超的形体语言。哑剧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公元前5 世纪成为西方戏剧的一种主要体裁,哑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式,在16 ~18 世纪,对西欧各国民族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纪的法国是现代哑剧的主要产生地,比埃罗是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Deblo)创作的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其一系列哑剧作品,引人注目。
现代哑剧有集体哑剧和独角戏两种形式, 都有完整的情节。 代表人物有莫尔肖(Morchau)、马尔索(Marso)、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在20 世纪80 年代,由王景愚等人创造的大量无声表演,作为独立哑剧在中国戏曲中出现。观众的联想、想象被哑剧演员的“形体动作”激发,不管是讽刺小品、随笔、杂文、日常生活故事、喜剧、正剧、悲剧都可以借助哑剧来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