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最初只有13营,计亲兵营2营,林字营2营,开字营2营,其余春字、铭字、鼎字、树字、庆字、熊字、垣字各为1营。加上续到的淮扬水师9营,是李鸿章援助上海时的全部兵力。
李鸿章到上海后不久,为了加强实力,于是不断扩充淮军。从人数上看,淮军成立时只有6500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了部队。到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然后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军。1864年秋冬太平军被镇压后,淮军经过裁撤,保存了75营,人数大约为50000人。
李鸿章作为淮军统领和淮扬水师的主帅,又兼为江苏巡抚,掌握地方军政、财政大权。他先接收了前任薛焕所遗旧部,合并其他军队,使淮军迅速得到扩张。所以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他所属军队,除团练、会防局、常胜军以外,号称水陆七万之众,但并不是全属淮军。
具体而言,这支部队,有以巡抚身份而统驭的防军,为前任巡抚薛焕从各方征集而来,水陆约有4万人;太湖水师,同治元年为曾国藩在安徽上游创建,共10营,为地方军,归江苏巡抚统驭;淮扬水师和淮军陆勇13营,为李鸿章个人亲统之军。
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后,作为地方封疆大臣,不得不募兵添勇,一方面是为了和太平军作战,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地方秩序。
最初先增加了30多营,计有淮军亲兵、奇字、建字、玉字、有字、升字、志字、桂字、介字、魁字、松字、虎字、濂字、鹏字、云字、得字、盛字、传字、良字、昌字、忠字、荣字、群字、义字、德字、胜字、善字、敏字、庞字、会字、芳字、花字、振字、聘字、常字、学字、护军、护卫、抚标亲兵等营[2]。
除了上述这些营伍外,淮军还有自己的水师,即淮军水师。它既非淮扬水师,也非太湖水师。它有6个营,李鸿章派曾守忠、蔡渭川、曾敏行等分别统带。最早一支淮军水师,是孙善成的炮船,号为善字营。李鸿章到上海后收编了郑国榜等人的炮船,改编为淮军水师的一部分。淮军水师的实力其实并不强大。(www.xing528.com)
后来,常胜军被撤后,其余兵众也被收到淮军的队伍中来,改编为淮军新式枪炮队2营,进一步补充了淮军的实力。
1860年,美国人华尔编练一支洋枪队,当时江苏巡抚薛焕把它定名为常胜军。两年后,华尔在浙江省阵亡。常胜军由美国人白齐文接统。不久,白齐文以抢饷滋事而被革职,其军由英国军官奥伦接统。接着又由英国军官戈登统率。1864年5月,常胜军裁撤,所有军械、帐篷等器具,均交给淮军,并留洋炮队600名(由副将罗荣光管带)和洋枪队300名,加入了淮军队伍。
以上这些被扩充的淮军队伍,其成分比较复杂。有李鸿章早期所统带的皖北团练,有原有的团练,有改编的原地防军,有借兵异军,有借将带兵,有收编的降军,有招募的新勇,有收编的常胜军的余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淮军的战斗力。淮军虽然成分复杂,但其核心组成部分是铭、鼎、盛、庆诸军。
后来,在平捻时期,又续添了一部分队伍,其中有泉字营、凤字营、顺字营、仁字营、武毅军、良军等。
平捻之后,淮军就基本固定了,很少有新增加的营号,偶尔还会裁减一些的营伍。总体来看,李鸿章能让如此头绪繁杂的队伍组成一个完整的淮军队伍,确实也不容易,体现了李鸿章非凡的领导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