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军的创建:效法湘军,军威大振

淮军的创建:效法湘军,军威大振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军的招募办法效法湘军,即由大帅选拔统领,由统领选拔营官,营官选拔队长,队长选拔勇丁,其显著特征是兵为将有,以将立军。1862年3月4日,李鸿章偕同曾国藩到安庆校场检阅了各营,淮军正式宣告成立。1862年2月,淮军集合于安庆,定立营制,这是淮军建军之始。洋商麦李洋行负责承运,淮军9000人,由安庆运往上海。淮军因此军威大振。

淮军的创建:效法湘军,军威大振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曾国藩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一支军队,曾国藩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消灭太平军的首功,左宗棠当时在闽浙督军,曾国藩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曾国藩才选用李鸿章的。

淮军在1861年冬成立于安庆,1862年开赴支援上海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1847年进士,由庶常授编修。1853年随同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理团练。李鸿章在安徽合肥会合官军与太平军作战,虽然没有更大作为,但已经开始建立功业了。同年年底,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战死合肥,皖北局势大坏,李鸿章收集余部,驻在冈子集。当时其父李文安(刑部郎中)也奉命回籍练勇,父子得以协力以赴,兴办团练。

1854年以后,李鸿章归安徽巡抚福济节制,福氏即为其座师,与太平军转战于合肥一带,建立一些战功,后来因其父死而一度离开军队。1857年由福济奏报丁忧,结束其团练事务。至此,李鸿章从军的经历已有五年之久。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理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才投靠了恩师曾国藩。由于李鸿章本来在安徽就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势力,因此,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

曾国藩是个能成大器之人,胸襟开阔、博大,但严格的说不是大才。胡林翼既是大器,也是大才,通达而耿介。左宗棠是王霸之才,性格刚而偏。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操守一流,胡林翼大节无亏。李鸿章与他们无法比,大才缺德,器量偏小。

1853年,李鸿章追随同乡高官吕贤基回乡办理团练,后来吕贤基守安徽某地,李鸿章预料此地吕贤基固守不住,就先离开。吕贤基最后兵败自杀,李鸿章到场痛哭了一番,并要投水自杀,但被家童劝阻。

后来李鸿章入安徽巡抚福济幕府,没弄出什么成绩,最后才投靠了曾国藩。曾国藩先不敢要,说:你这种大才,我用不起,暗指李鸿章骄傲。后经陈鼐美言,李鸿章才得以入曾国藩幕府。

1859年1月,李鸿章到江西建昌曾国藩军营,加入湘军幕府,此后三年余,他大部分时间随湘军效力。曾国藩对李鸿章十分赏识。很快,曾国藩决定增练皖北马队,附于湘军,由李鸿章负责其事。曾国藩想以两淮的特长来弥补湘军的缺点,计划先招500人,试行操演,如可用再行续招3000人。李鸿章在征得其兄瀚章意见后,决定一试。但由于地方官的阻挠,此议最后难以实行。于是曾国藩让李鸿章参加曾国荃军,参加对太平军的战斗。

曾国藩对李鸿章一直都很器重,信任他统兵的才能。李鸿章在曾国荃处待了两个月后即又回到曾国藩处,在营中担任文案簿书,成为曾国藩幕府中的得力助手。

不久,曾国藩率湘军驻扎祁门,在李元度丢徽州后,李鸿章借口不愿写参李元度折,就离开曾国藩。在经过武汉时,胡林翼对他说:你不跟着曾国藩,怎么可能有大发展。李鸿章不爽而去。一年后,曾国藩驻扎安庆,太平军大势已去,李鸿章借写贺信祝贺打下安庆,投石问路。曾国藩给他回信说:“祁门不能共患难,缺德,如今形势大好,不来,缺智。”李鸿章于是又重入曾国藩的幕府。

不久上海告急,曾国藩要派人去援救上海,首先想派曾国荃,曾国荃不去,他要打南京,其次派陈士杰,陈士杰老母年高,也不去。欧阳兆熊于是推荐李鸿章,曾国藩说:“你不知道他的为人,肚子饿了来找你,吃饱了拍屁股走人。”(www.xing528.com)

曾国藩虽然对李鸿章有看法,毕竟还是自己的弟子,最后,曾国藩还是派李鸿章去安徽招8000勇兵,并解决饷银问题。李鸿章到上海不到一个月就在曾国藩的举荐之下得任江苏巡抚(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跟捡的差不多),所以李鸿章的官运还是相当不错的。

淮军就是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招募淮勇编练而成的一支新型军队,与湘军合称为湘淮军,但淮军源出于湘军。当时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所以淮军是为了镇压太平军而产生的一支军事力量。

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防守上海的清军不能抵抗,外援的英军也还没有到达,当时的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但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于是就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

从1861年12月起,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开始招募庐州团练筹建淮军,以对抗太平军。淮军的招募办法效法湘军,即由大帅选拔统领,由统领选拔营官,营官选拔队长,队长选拔勇丁,其显著特征是兵为将有,以将立军。1862年初,由李鸿章招募的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任营官的4营,赶到安庆集中。后曾国藩又调拨湘军程学启2营、新募湘军4营和亲兵2营,充实了淮军。1862年3月4日,李鸿章偕同曾国藩到安庆校场检阅了各营,淮军正式宣告成立。

李鸿章招募淮军之事,成军十分顺利,由于曾国藩此时已为两江总督,具有地方实权,加上淮勇大都是以以旧有团练改编,所以易于成军(只用了二个月的时间),由各营营官带到安庆接受训练。曾国藩另拨湘军三营给李鸿章。

最初,淮军的营号,有亲兵营、济字营、开字营、熊字营、树字营、铭字营、春字营、鼎字营、庆字营、林字营、垣字营等名目,共约6500人。在皖北所募的鼎、铭、树、庆四营均就当地团练改编[1]。淮军到上海后,需兵日众,李鸿章于是派张树声、吴长庆回皖北续招淮上乡土之兵,先募9营,结果还是就当地团练成军。但为湘军同僚所诟病。可见,淮军来源很多都是团练。

1862年2月,淮军集合于安庆,定立营制,这是淮军建军之始。这是作为进军下游援救上海之师。洋商麦李洋行负责承运(运费18万两),淮军9000人,由安庆运往上海。

1862年5月,淮军的树字营、春字营在虹桥首次大捷,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以数千人战胜李秀成的十万余大军,这可以说是十分了得的。接着又攻占了北新泾和四江口,太平军不能坚持,退回泗泾镇。淮军因此军威大振。

随后,李鸿章率领淮军在上海外围及苏南战场与太平军正面作战,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一起最终战胜和镇压了太平军。

太平军失败以后,淮军又充当了镇压捻军的主要力量。1865年至1868年间,淮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西捻军失败后,淮军于1868年开始裁军,共裁去马步军50营,但仍保留了相当的力量,大概还有75营,总兵力50000余人,名义上是裁了,但人数没有太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