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旗兵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旗兵被改造成为新式陆军。
先看直隶省:
据直隶总督袁世凯奏,直隶驻防各旗兵,自1902年以后,陆续按格挑选,分拨常备军各营,补额编伍。计保定旗兵148名,沧州旗兵65名,密云旗兵160名,山海关旗兵200名,热河旗兵100名,均令一体训练,只有热河旗兵经都统奏明,咨送北洋配隶练军习操,年满回旗,不列常额,余常备军定章军律,一例办理[206]。
在各省驻防方面,也有一些省份将旗兵改造为陆军的。
如福建省,据福州将军朴寿等人所奏,闽省驻防责任重于他省,计划将福防捷胜营练军改练陆军步队一标,不敷兵额仍就各旗及水师营挑选,“惟是旗防人才难得,其挑选先尽学堂及学兵营毕业生而后及八旗精壮,就原有之俸廉底饷分别成数,酌加津贴,约计照原支每月多发四千余两,将营务处改为兵备处,兼办参谋教练各事务”[207]。
荆州旗兵变迁:
据荆州将军绰哈布等奏,荆防旗中户口繁衍,兵多精壮,将常备一军仿照湖北省常备军营制,先行改练常备一军,分为步队4营,马队1营,警察1营,共员弁兵役2700余名[208]。到1908年湖北荆州驻防等军队被编为混成一协,湖北全省编成新军一镇一混成协,湖北计划成立新军两镇。
陕西西安的旗兵,在1905年后,西安将军长春把驻防旗营改练为常备新军2营1000名,每营分5哨[209]。后来西安驻防旗兵,又照江宁新军量加变通,其左、右两营遵照新定操法,先改练第一标第一、第二两营步队炮队一队,马队照常演练,其第三营步队,俟库款稍裕,再请添练[210]。
福建省的驻防旗兵,在1906年据福州将军崇善等奏,将福州驻防旗兵,已练成捷胜前、后两营,计官兵1000余名,即就该两营现有饷数再行设法添筹若干,按照奏定新章,酌量核减饷数,改编步队二营,计官兵夫役共1185名,较原设增添28名,由八旗水师营内挑选补足[211]。
热河方面,据热河都统廷杰奏,1907年,热河强胜营旗兵被改为常备兵,编成马步3营,计兵1011名,几及热河驻防兵额之半。前锋领催、马甲、炮兵内有不合格者,以闲散旗丁挑入,嗣有兵缺即以挑入常备之兵层递升补。随后经陆军部奏请,全国陆军编镇数限年按省分配,计划派热河练兵一镇。计划在当时旗兵先按名点验,年在60岁以上者革除,准其子弟接补,30岁上下一律挑练陆军,40岁到50岁以上,遇有缺出,随时换补精壮,不过三四年,旗兵皆变为常备军,并将已裁围场旗兵,择其精壮,以足陆军一标之数,“余皆招募民壮,以符部章”[212]。吉林将军达桂也请就吉林省八旗兵丁内挑练陆军步队一协。
在伊犁,据伊犁将军长庚奏,新疆为了练成新军一镇之数,综计在津、鄂、甘、凉、伊犁等处,选募人数2400余名,计划再将伊犁、满洲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等营甲兵,以及军标汉队,各挑一半留备巡防,其余额缺另挑合格壮丁,一律改练新操,足成一协之数,遵照练兵处奏定变通制略,陆续加增,逐渐成镇[213]。
热河的驻防旗兵不多,据热河都统廷杰在1908年的奏折,当时热河变通编制为新军步队2营,炮队1营,全为新军第一标混成一协,先以不多的热河驻防旗兵改编,再征募民兵,并从内务府及庄头亲兵中挑选,可见热河大部分精壮旗兵被补充为新军,包括热河驻防围场的旗兵,也被选为新军步队第一、第二两营,新军马队第一营也是从巡警旗兵中以及驻防兵丁内挑选合格之兵补足额[214]。
奉天省,据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奉省原有奉、盛两军,不分旗民,均可以入伍。盛军则由八旗官兵内挑练成营。自庚子乱后,奉军改练巡捕游击队,分赴各属,以资巡缉。盛军则革逃遣散,存者无几。盛军仅存步队两营,分驻兴京、海龙两处,保护陵寝,分防边要之用[215]。
但是,也有部分旗兵被改编为巡防队的。例如,察哈尔都统诚勋将驻防旗兵改编为巡防队马队1营、步队2营,同时挑选精壮旗兵60名,分习马步新操,作为卫队[216]。
还有四川总督把成都驻防旗兵改编为练军,编成左、右、后3营,后来又改编为成都驻防步队第一标,部分练军改编为巡防队。遵照部章,以301人为一营,成都驻防巡防队共有3营,共903名。
山西省的太原满营在1902年经巡抚岑春煊改编为新军一旗,一切营规操章酌照常备军办理。后来,又将满营练军改编为巡防队,并进行适当变通,名额加增,此项练军本名叫太原满营新操步队,改编后取名为太原满营新练巡防步队,照饷章逐日训练,以成劲旅[217]。
有人认为,八旗兵的改造总体上是失败的,它不能挽救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218]。这种观点在大的方面是对的,但在某些方面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旗兵的改造,新式操练方式、新式军事组织的建立,西方新式武器的引进和采用,说明清朝建国之初所确定且始终坚持的“国语骑射”政策是完全错误的,由于思想陈旧、观点落后、文化守旧,使得清朝的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与挨打。
旗兵的改造,决策者过于注重表面上的改造,操练方式的某些改变,甚至生搬硬套外国的操练方式,而忽视了军事制度上的改革,这是最大的失误,他们过于强调口号、步伐方面的整齐划一,而忽略了制度上的建设。
旗兵改造,受限于军员素质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到实际改造的效果。八旗子弟长期养尊处优,身体素质日趋下降,平时所受的教育也不完备,因此军队积弱现象难以得到全面的改观。
【注释】
[1]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5页。《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2,兵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497页。
[2]金匮阙铸补斋辑:《皇朝新政文编》,卷15,军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影印本,第539页。
[3]姚文栋:“八旗兵制考”,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7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974页。
[4]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3,兵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48页。
[5]金匮阙铸补斋辑:《皇朝新政文编》,卷15,军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528~529页。
[6]每佐领选充亲军两人,上三旗隶属领侍卫内大臣,下五旗隶宗室王公。前锋二人,隶前锋统领;护军十七人,隶护军统领;步军领催二人,步军十八人,隶步军统领;鸟枪护军三人,鸟枪骁骑四人,炮骁骑一人,隶火器营;领催五人,骁骑二十人,弓匠一人,铁匠或鞍匠一人,各隶本旗都统。
[7]具体来说,镶黄旗驻在安定门内,正白旗驻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本旗都统率领骁骑按居止方位值班巡徼。
[8]早在1655年时,户部尚书陈之遴就指出:“远涉数千里,长征一二年。出兵之时,买马置械,措费甚难。凯旋之日,马倒器坏,又须买补。满兵月粮几何,堪此重费。”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2,兵10,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123~7128页。
[9]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2,兵10,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123~7128页。
[10]姚文栋:“八旗兵制考”,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7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974~2975页。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0,兵8,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081~7084页。
[11]孙鼎臣:“论兵一”,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5,兵政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3页(总页第1489页)。
[1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2,兵10,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123~7128页。
[13]姚文栋:“八旗兵制考”,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73,经武部4,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974~2975页。
[14]席裕福等编:《皇朝政典类纂》,卷331,兵9,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4页。
[1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12页。
[16]《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3,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页。
[17]黎吉云:“整顿步军营积弊疏”,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3,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影印本,第6页(总页第606页)。
[18]“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翰林院侍讲崔国因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66~568页。
[19]汤成烈:“师律篇二”,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3,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87年版,第9页(总页第611~612页)。
[2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7页。
[21]汤成根据《皇朝通考》所记,1782年,确定全国兵额八旗满洲兵59538名,八旗蒙古兵16843名,八旗汉军兵24052名,京城巡捕营10000名,直隶省兵39402名,山东省兵17504名,山西省兵25752名,河南省兵11874名,江南省兵48747名,江西省兵13929名,福建省兵62119名,浙江省兵40039名,湖北省兵17794名,湖南省兵23604名,四川省兵32112名,陕甘省兵84496名,广东省兵68094名,广西省兵23588名,云南省兵41353名,贵州省兵37769名,共计约698609名。没记载进去的其他兵数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北路驻兵10300名,内有家眷5800人,南路驻兵满汉5970余人,青海察哈尔、西藏驻防绿营兵600余人,这些兵数没有载入。总计当时全国兵数大约有80万。左右烈:“师律篇一”,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三十三,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9页(总页第610~611页)。
[22]汤成烈:“师律篇一”,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三十三,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9页(总页第610~611页)。
[23]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6页。
[24]孙鼎臣:“论兵一”,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5,兵政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3页(总页第1489页)。
[25]“光绪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40~541页。
[26]孙鼎臣:“论兵一”,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5,兵政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6页(总页第1494页)。
[27]“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2页。
[28]“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3页。
[29]1853年黎吉云曾经提出了“整顿步军营积弊疏”,1860年,沈保桢上奏也提出要整顿额兵的建议。但也有一些人反对对兵制进行变革的,如吕徐孙曾提出“议覆兵制不宜更张疏”,认为对旗兵进行变革实属不宜。
[30]有人认为,清代中国兵制屡有改革,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军事制度是在不断进行改变。自从东北地区以骑射的旗兵威震宇内,进入燕京,设立禁旅兵营,这是兵制的一大改变;后来抚有中夏,制度大备,采用明朝之制,以禁旅护卫京畿,在外省设立绿营军制,分满洲兵驻防各省,其兵制又在变化。太平军、捻军等起义,神机营及驻防各兵却不能建立功业,于是胡林翼召募乡兵,曾国藩随后添练水师,湘军之名威震一时。随后李鸿章自沪起兵,克复江苏省,并转战剿捻,而淮军之名又大震,这又是兵制的一大改变。甲午战争,湘淮各军不能有所作为,于是进行裁减,汰七留三,而京中训练神机营则以枪炮为主,各省招西员教习,别募成军,变更规矩,兵制又发生了一大变化。黄式三:“中国兵制屡改说”,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3,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8页(总页第610页)。
[3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5,兵3,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97页。
[32]“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四日钦差大臣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折”(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七十二),《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1页。
[33]“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四日钦差大臣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折”(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七十二),《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1页。
[3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4页。
[35]“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四日钦差大臣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折(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七十二)”,《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1页。
[36]《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7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37~2640页;第8册,第2700~2701页。
[37]《清穆宗实录》,卷9,第40~41页;卷12,第58~59页。另参见王景泽:《神机营:晚清八旗近代化的尝试》,载《求实学刊》1990年第3期。
[38]神机营最初的兵员组成为:从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调抬枪兵500名,马队兵500名,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调抬枪兵900名,从健锐营、外火器营调马队兵1000名,从八旗满洲、蒙古骁骑营调枪兵2400名,从八旗汉军枪营调排枪兵800名,从八旗汉军藤牌营调藤牌兵400名,从八旗汉军炮营调炮兵1200名,从各旗营挑选杂技兵1400名,从内务府精捷营调刀矛技艺兵200名,从内务府三旗调鸟枪兵700名,组建而成。参见张能政:《清季神机营考述》,载《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
[39]《光绪会典》,卷88,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年影印版,第1页。
[40]参见王景泽:《神机营:晚清八旗近代化的尝试》,载《求实学刊》1990年第3期。
[41]席裕福等编:《皇朝政典类纂》,卷331,兵9,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111~7112页。
[4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7页。
[43]《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北平故宫博物院1930年影印本,第38~40页。
[44]参见张能政:《清季神机营考述》,载《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
[4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7页。
[4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9页。
[4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7页。
[48]王景泽:《神机营:晚清八旗近代化的尝试》,载《求实学刊》1990年第3期。
[49]光绪九年,因为所用枪炮,外购者每苦价贵,故于城外海甸地方添设一所制造厂,以便自行制造;同时还建立机器局,但机器局于光绪十六年毁于大火。参见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05、507页。
[50]参见《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1期,第41页。
[51]参见王景泽:《神机营:晚清八旗近代化的尝试》,载《求实学刊》1990年第3期。
[5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6,兵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9页。
[53]《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6页。
[54]《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页第4124~4125页。
[55]《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页第5421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57]张能政:《清季神机营考述》,载《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
[58]“同治四年四月十二日通商大臣崇厚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75页。
[59]“同治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总理神机营事务奕等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76页。
[60]“同治五年八月二十日胡家玉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85页。
[61]胜保之兵驻扎天宁寺,过于虚靡,京师无得力之兵,若将京兵训练精良,即可将此项兵丁撤裁。
[6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5页。
[6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5~9546页。
[64]“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一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3页。
[65]各官兵等应给口粮等,每正、副参领及空花翎1员月给银18两,守备则照参领等支发,每前锋校、护军校1员月给银12两,把总则照前锋校等支发。蓝翎长并额外护军校等官,即照兵丁一律每月给银6两,文委员2员,每月给银18两,外国官弁,除统教不支薪水外,其总教官2员,每员月给洋银30元,分教官15元,每月仅给洋银7元2角,能事3名,每名月给洋银60元。统共每月需支银942两,洋银348元,由天津道负责,在盐斤复价并天津义馆厘捐项下动用,由该道归入海防经费案内开销。“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4~445页。
[66]“同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直隶总督文煜等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5页。
[67]《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北平故宫博物院1930年影印本,第39~40页。
[68]“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六日通商大臣崇厚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8页。
[69]“同治元年三月十五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6~447页。
[70]“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通商大臣崇厚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1页。
[71]“同治元年八月二十日通商大臣崇厚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6页。
[72]“同治元年十月十四日直隶总督文煜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8页。
[73]“同治四年四月十二日通商大臣崇厚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75页。
[74]“同治六年四月初九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93页。
[75]“同治八年六月初七日崇厚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97页。
[76]“同治五年八月二十日胡家玉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85页。
[77]“光绪四年二月十四日总理衙门奕等奏折附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10页。
[78]“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六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7页。
[79]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7页。
[8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8页。
[81]“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9页。
[82]“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9页。
[83]“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60页。
[84]“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刘长佑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64页。
[85]“同治二年九月初七日署两广总督晏端书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68页。
[86]“同治二年三月十三日署两广总督晏端书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65页。
[87]“光绪三年四月初八日两广总督刘坤一等奏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08~509页。
[88]“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广东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19页。
[89]“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广东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0页。
[90]“光绪七年三月初五广州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3~524页。
[91]“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广州将军继格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52页。
[92]“光绪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杭州将军富尔荪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1页。
[93]“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广东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19页。
[94]“光绪六年九月二十二日署理漕运总督谭钧培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1页。
[95]“光绪七年三月初五日广州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3~524页。
[96]“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江宁将军希元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2页。
[97]“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广东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0页。
[9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7页。
[99]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4页。(www.xing528.com)
[10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4页。
[10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4页。
[10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5页。
[10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5页。
[10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5~9566页。
[10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6页。
[10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6页。
[107]“同治六年三月十八日谭廷襄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92页。
[108]“同治七年九月十一日丁宝桢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96~497页。
[109]刘坤一:“先锋队加练洋枪并九江湖口议筑炮台片(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04页。
[110]丁宝桢:“请奖德国兵官瑞乃尔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07、519页。
[111]“光绪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杭州将军富尔荪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1页。
[11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7页。
[11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6页。
[11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8页。
[115]“光绪十年九月初八日陕甘总督谭钟麟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30~532页。
[116]“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五日西安将军荣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2页。
[11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6页。
[11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8页。
[119]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7~9568页。
[12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7页。
[12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2,兵10,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130~7131页。
[12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53,兵3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705~7708页。
[123]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2,兵10,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137页。
[124]丁宝桢:“酌议募练马队营制章程疏”,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715~1734页。
[12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2,兵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5页。
[12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1页。
[12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2页。
[12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2页。
[129]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3页。
[130]“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37~538页。
[131]“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盛京将军崇宝等奏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06页。
[132]“光绪二年六月十四日署吉林将军古尼音布奏折附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08页。
[133]“光绪六年六月初六日盛京将军歧元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17~518页。
[134]“光绪七年四月十八日盛京将军歧元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5页。
[13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2~9563页。
[136]“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御史恩隆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33~535页。
[137]“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38页。
[13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1~9562页。
[139]“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38页。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53,兵3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708页。
[140]“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二日会办东三省练兵事宜穆图善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47~549页。
[141]“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懿旨”,《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49~550页。
[142]“光绪十二年五月十八日会办东三省练兵大事宜穆图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58页。
[143]“光绪十二年八月初八日会办东三省练兵大事宜穆图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59~560页。
[144]“光绪十二年八月初八日会办东三省练兵大事宜穆图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60页。
[145]“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会办东三省练兵大事宜穆图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61页。
[146]“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翰林院侍讲崔国因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66~568页。
[147]“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五日军机大臣密寄”,《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76~577页。
[148]“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六日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定安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77~578页。
[149]“光绪十八年三月初一日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定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0~581页。
[150]“光绪十八年三月初一日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定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1页。
[151]“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盛京将军裕禄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7页。
[152]“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盛京将军裕禄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7~588页。
[153]“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盛京将军裕禄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7~588页。
[15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298页。
[155]宜今室主人编:《皇朝经济文新编》,火器卷,“论枪炮”,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99页。
[156]宜今室主人编:《皇朝经济文新编》,火器卷,“论枪炮”,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99页。
[157]宜今室主人编:《皇朝经济文新编》,火器卷,“论枪炮”,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99页。
[158]施渡桥:《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载《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86~99页。
[159]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版,第21页。
[160]“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四川总督丁宝桢片”,《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345页。
[161]“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九日湖南巡抚吴大澂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3页。
[16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57,兵3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778~7779页。
[163]“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四日钦差大臣恭请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41页。
[164]“同治元年十月十四日直隶总督文煜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58页。
[165]“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01~502页。
[16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8页。
[167]“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60页。
[168]“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广东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19页。
[169]“光绪七年三月初五日广州将军长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3~524页。
[170]“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广州将军继格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52~553页。
[171]“采办军需火药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99页。
[172]“美理登原函”,《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72页。
[17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573页。
[17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748页。
[17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5页。
[17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6页。
[177]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62页。
[17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63页。
[179]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30页。
[18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6页。
[18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31~6932页。
[182]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794页。
[183]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53,兵3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709页。
[18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9页。
[18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9页。
[18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4,兵3,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17页。
[18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4,兵3,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28页。
[18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9页。
[189]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49~9550页。
[19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51页。
[19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6,兵5,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50~5951页。
[19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59页。
[19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59页。
[19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0页。
[19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0~9561页。
[19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1页。
[19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1页。
[19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0页。
[199]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0页。
[20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3页。
[20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3页。
[20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3页。
[20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3页。
[20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4页。
[20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4页。
[20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9,兵18,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64页。
[20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68页。
[20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9,兵18,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60页。
[209]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0,兵19,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67页。
[21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0,兵19,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73页。
[21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0,兵19,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68页。
[21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0,兵19,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73页。
[21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0,兵19,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74页。
[21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1,兵20,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78页。
[21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2,兵2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86页。
[21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3,兵2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93页。
[21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3,兵2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98页。
[218]王景泽:《西方的冲击与八旗军的改造》,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