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实行的旗兵制度既是一种重要的军事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支撑着清朝的发展。清朝所谓以武功定天下,“拓疆万里,宾服八荒,勋业之隆,前古无匹”[1],其征服中国、定鼎天下的功勋,确实让世人敬佩。
满洲人在东北起兵之初,是以部落为单位组成的“旗”。旗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几于无人不兵,无兵不精”[2]。因此,旗兵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原始的部落兵制。这种部落制度是清朝根本的社会制度,它的存在可以说是前代没有,后世也无,它影响到两百多年的中国历史。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在女真狩猎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的,最初的制度是四旗,每一旗的人数起初是7500人。当时旗民主要在东北地区,还没有进入关内,人数不多,后来人数不断增加。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为标志,作为清朝重要的社会制度,这就是“八旗兵”的由来。
八旗制度以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八种旗帜作为标志。原来的四旗为正黄、正红、正白、正蓝,后来增加的四旗为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所有的满洲人,无论贵、贱,都编进去,受八旗制度的管制和约束。后来,随着军事的不断发展,除了满洲八旗外,又增编了“蒙古八旗”(人数为86840人)和“汉军八旗”(人数为24050人)。这三类军旗各有8旗,实际上共为24旗,其实际兵数已经达到28万人[3]。
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其建立初期,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一种兵农结合、耕战结合的组织,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旗兵从东北进入关内以后,生产方面的职能日趋缩小,甚至没有了,军事和行政方面的职能依然存在。作为一种军事组织,它由每户出壮丁,实行“三丁抽一”,组成军队。旗有旗主,都是世袭的。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凡是旗人的男丁世代都得当兵。
八旗兵的具体编制为:以300丁为1牛录,由牛录额真(佐领)率领,下分4个达旦,各设置章京率领。以5个牛录为1甲喇,由甲喇额真(参领)率领。以5个甲喇为1固山,由固山额真(都统)率领,大约有旗兵7500人,这就是1旗的组织制度[4]。
清军入关前的八旗兵,人数大约有6万人,后来归附者越来越多,兵员不断增加,兵无定额。1644年世祖定都燕京,进入关内的八旗兵已经不少于20万了,可见八旗兵的发展速度相当快。
从1644年开始,清朝对八旗制度重新进行了定制,官员的职称一律改用汉语,不再使用满语,固山额真改称为都统,梅勒额真改称为副都统,甲喇额真改称为参领,牛录额真改称为佐领。这是八旗兵走向汉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清朝建立后,八旗兵分布于全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驻扎在京师,作为战略总预备队和京师卫戍部队,称为“京营”八旗,也称禁旅;一部分驻扎在各省要地和军事要冲地区,称为“驻防”八旗。为了统一管理,清政府确定各旗的方位,正黄、镶黄位北方,正白、镶白位东方,正红、镶红位西方,正蓝、镶蓝位南方,这也是旗兵划定区域的一个方法。
八旗兵除了京师守卫兵外,满、蒙、汉二十四旗均分防于各要地。八旗兵最初的分防,为畿辅驻防,以满洲八旗分驻独石口、张家口一带。后来逐渐增设驻防地25处,它们是:北京附近的“小九处”(设小九处稽查大臣管辖);北京以北的密云、昌平、顺义、三河、玉田、古北口等6处(设密云副都统进行管辖);近京要塞的山海关、冷口、永平、罗文峪、喜峰口5处(设山海关副都统进行管辖);北口三镇的张家口、千家店、独石口3处(设张家口都统进行管辖);漠北的热河、喀喇河屯2处(设热河都统进行管辖)。各处驻防旗兵的人数,据旗嘉庆会典所记,最少的是50余人,最多的达2000余人。以密云、喀喇河屯为最多,各驻2000余人,张家口次之,驻1000余人,总计9000余人。也就是说,在京外附近的驻防旗兵数量并不多,不到一万人[5]。
此外,清政府还设有国防军。内蒙古、贺兰山、额济纳以及青海的额鲁特番部,都驻有重兵,以资镇慑。直隶、山西、甘肃、绥远、西宁等处,为了镇慑汉商和保护蒙人的交通运输,也驻有相当数量的旗兵。奉天、吉林、黑龙江各地,除了入关时留守满洲的旗营外,又增设都统和副都统,率重兵驻防,以加强对俄、朝等国的国防。外蒙古的喀尔喀、科布多,新疆的伊犁及金山、额鲁特蒙古等地,均与东北三省联防,设有防御工事,实力也颇为雄厚。清朝早期的国防还算比较严谨,虽然驻防军队的数量不是十分庞大。
爱新觉罗·福临入主中原后,为了防范汉族人的反抗,除了设立种种钳制、压迫的方法以及厉行愚民政策外,还制定了驻防制度,令八旗官兵,带着眷属,分驻中国本部各行省,其后防区不断有所增加。具体来说,当时八旗兵驻防区域如下:
山东省:青州、德州。
山西省:绥德城、古玉镇、太原城。
河南省:开封城。
江苏省:江宁府、京口(镇江)。
福建省:福州(省会)。
湖北省:荆州府。(www.xing528.com)
陕西省:西安府。
甘肃省:凉州府、庄浪城、宁夏府。
四川省:成都府。
广东省:广州府。
以上共计有驻防区18处,其中绥远、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成都、广州9处,设驻防将军,统率镇守。青州、京口、凉州、乍浦4处,各设副都统,隶属于该省的将军。德州、古玉、太原、开封、庄浪5处,各设城守尉,归将军指挥。福州、广州2处,因为海关的关系,还设有水师营,担任海上防务。乍浦开始时也设有水师营,后来改为陆营。
以上这些驻防旗兵,数量也并不多。这些八旗防兵额数,多者为6700余人,少者仅有400人到500人不等。内地各省八旗驻防兵总额,据八旗官书所载,总数为44694人。加上兵眷的家属,总数应当在10万人以上。
当然,这些兵额数量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确实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体来说其兵额的变化不大。光绪帝时曾经对八旗兵裁减过,但旗营因其官兵都实行世袭制度,生而食粮,数传而后,已经颓废不堪了。有不少八旗兵虽然列名行伍,但是有一些旗兵甚至不知道弓弩为何物,说明他们平时很少接触和使用过弓箭这些旗兵传统的武器。
满蒙八旗一直以来都是以骑射作为根本,在平川旷野中进行冲锋陷阵可以说是他们的最大特长。汉军八旗的长处在于他们善于使用火器,所以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方面能够屡立战功。八旗兵为清朝的创建和巩固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推行落后的专制制度,导致当时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都停滞不前。清朝的八旗兵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乾隆时,其原来的主力军地位已经被绿营兵取代了。
从八旗兵的建制来看,八旗兵分为左右两翼。右翼是正黄旗、两红旗、镶蓝旗。左翼是镶黄旗、两白旗、正蓝旗。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统辖本旗的军民,掌管本旗的兵马、钱粮以及户籍、田地等事项。所属参领五人(后增设副参领五人),承上启下,管辖若干佐领。旗人的户籍都在八旗各佐领中,登记户主的氏族、官爵或闲散(无职者),备载父、兄、弟、子侄及户下人等。一般是三年查验一次,身高五尺以上或者年满十八岁的人为壮丁,从中挑选兵匠。进关前后每佐领200人,康熙十三年改为140人。八旗兵的兵源就是从这里产生的[6]。
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洲八旗兵成为保卫国家和镇压人民的工具,“禁卫”(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两大类的职责有明显的不一样。单从禁旅八旗兵来说,这类旗兵驻守在北京城里,负责保卫北京的安全[7]。八旗左右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护军统领一人,分别率领护军参领、护军校以及护军营兵。前锋营、护军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巡幸则保卫行营。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一人,率领左右翼步军总尉、步军尉步兵,守卫外禁门、巡警城内、防火捕盗。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前锋、护军、骁骑,原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后归内务府总管大臣统率,守卫宫禁。火器营为特种兵,由王公大臣充任总统。满洲八旗兵被皇帝视为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是国家根本所系。禁旅八旗兵以满洲八旗为主,留守京城,保卫皇室,称为京旗。遇有战事,派出作战,战后仍回京城。
来源于氏族成员的满洲八旗兵,原来作战时都是自备马匹器械的,掳掠财物和奴隶都归兵丁所有,所以兵丁作战被认为是一种光荣而有利的职业,这也是八旗兵最初战斗力很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八旗兵占领北京后就禁止掳掠了,而八旗兵丁仍须承受马匹、器械等方面的负担,这也是八旗兵后来战斗力大减的一个重要原因[8]。所以后来八旗兵的马匹、器械逐渐改由朝廷专设机构来喂养和制作,兵丁靠朝廷发给粮饷生活,其作战能力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八旗官兵的粮饷制度,是在清朝定都北京后才创立的。当时规定前锋、护军、领催、骁骑营的兵丁,每月给饷银2两,步军兵丁每月给饷银1两。这一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发生变化。
到康熙时期,随着征战的增多,八旗兵的饷银增长了一倍。康熙时定下的粮饷制度是: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每月给饷银4两,骁骑、弓匠、鞍匠给饷银3两。此外,每年各给米48斛。步军领催月给银2两,步军1两5钱,铁匠1至4两,每年各给米24斛。炮手2两,每年给米36斛[9]。
八旗骑兵的粮饷,如此优厚,相当于当时七品官(年俸45两、米45斛)的俸禄,远比绿营兵优厚。但八旗兵丁驻守京城,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只能靠粮饷和朝廷的赏赐生活。旗丁家口越来越多,生计越来越困难。他们聚集在京城,平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这样经过几代相传,他们的战斗力肯定就会削弱甚至没有。而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八旗兵丁越来越多,但兵额又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八旗兵的开支也很多,如机械与马匹的保养等,负担也重。随着旗丁人口的增加,饷有定额,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甚至负债累累,甚或发生旗兵要求改善粮饷待遇的事件。为此,清政府曾经试图通过屯垦的办法来缓和这个矛盾,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满洲人在入关之前,主要以畜牧业、游猎为生,骑马射箭几乎是成年男子必备的生活本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军事行动和狩猎的需要,创建了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人的必修课。
清王朝入关以后,为了保持崇尚武功、倡导骑射的风气,由清太宗皇太极确立了大阅制度。顺治年间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届时,皇帝全副武装,亲自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士兵的作战水平。参加大阅的满、蒙、汉八旗(共24旗)军队则按旗列队,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军事项目。乾隆帝大阅多在南苑举行,兵员多达几万人。清朝皇帝除以大阅形式来训练八旗军队外,还通过大阅的方式向各族首领炫耀武力,以达到其震慑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