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要明确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最基本条件是有一个实效性强的学案。编写学案的教师必须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知识面有深入的理解,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层次的问题。编写出来的学案一定要有符合学生水平与能力要求的、明确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样更能体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依据。设置学习目标要考虑到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不同。比如,说明文和小说在教学时要根据其问题特征的不同,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
例如,《说“木叶”》的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2.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并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3.感受文章严密的逻辑美,领悟中国古诗词语言暗示性特点所形成的意境美。
而《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其学习目标:
2.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并体会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3.体会作品中幽默讽刺和夸张等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小说阅读鉴赏能力。
另外,即使是同一类别的文章,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也应注意不同的特点。比如,《滕王阁序》这一骈文就要学习它的写景技巧,体会语言美。而《项羽之死》虽然也是文言文,但却是不同于散文的传记类文体,要梳理课文情节,体会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的叙事效果,通过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项羽形象,学习司马迁高超的写人技巧。
(二)设置问题要清晰
学案是通过设置问题来发挥其导学作用的,所以,编写学案设置的问题至关重要。这肩负着使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的使命,而并非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如果问题设问不清、问题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只能让学生增添疑惑,缺乏阅读兴趣,更难以起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发现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也不行;不思考不行,思考不细也不行;不联系不行,联系不广也不行。让学生能读书,让学生会读书。比如,《项羽之死》这篇文章相对较长,可用问题引导学生一点一点、一段一段地读,不妨设置以下问题: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问题。(www.xing528.com)
(1)垓下被围,听到四面楚歌,项羽有怎样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体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2.阅读课文2—3段,回答问题。
(1)东城被困,项羽仅余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面对这样的情势,项羽做了怎样的决定?项羽面临败亡,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
(2)“东城快战”一段对项羽进行了极为精彩的描写,结合具体的描写语句,谈谈项羽是怎样的人。
(3)“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3.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
(1)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这些表现了项羽哪些性格特点?
(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阅读教材相关链接,看看历代文人诗人持怎样的观点,并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对于这篇较长的文章也会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如若进行探究题,学生不会脱离文本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想法,毫无依据地乱说。
3.探究问题要适度
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程度也会有差异。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力求做到好学生吃得饱,一般水平的学生吃得了。即便是探究题,也要遵循问题梯度化、梯度循序化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设题,甚至可以设置选做探究题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主动性和他们积极主动表现的欲望,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