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运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对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惯例的一种趋势。建构主义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创新,支持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的信息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理论既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呈现知识,更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深入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要与学生彼此交流、共同探讨、相互质疑,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查和批判,最终形成自己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学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以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对人类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即相信人有一种潜在地向积极的、善的、强大的、建设性方向发展的能力。因此,他们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发展方向,并对自己的选择的结果负责。他们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认知过程,还是自身情感体验和需要满足的过程,强调学习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比如自我选择、自我决策并实施学习活动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调控能力,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以罗杰斯为代表的教育学家提倡非指导性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拓展个性的环境,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学习,而不要只停留在向学生灌输知识材料。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获取,而且还注重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这种观念的变革使教学由过去的以“教”为本位,变为以“学”为本位,学生就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
(三)主体教育理论(www.xing528.com)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的生活与建设,主体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强调教育中要有“人”的意识,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的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是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主导性主体作用下,通过教学活动,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日益增强,其主体性,即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获得了锻炼、培育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与主体性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确立,既要以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为基础,又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
(四)当代教育论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所有的教学内容最终要落到学生身上,必须被学生体验、感悟、思考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和主动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动口表述、发表见解、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使师生作用和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双边活动互动互制、和谐发展。
(五)新课程改革主张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建立、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教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有意趣,能充分体验成功感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