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性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首要法则,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的方法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让师生彼此接纳、畅所欲言,使课堂成为师生充满人性的对话平台。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把学生看作学习伙伴,这样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发言,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课程安排。
(二)主体性
以前“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师学之间是“我——他”关系;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主体意识觉醒,自己感知、思考、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但要有机会说,还要和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三)多维性
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因此,对话需要这样的空间进行,对话内容多维。对话的内容不是教材知识的转移和克隆,而是生本、师生、生生相互作用后的理解和感受。基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个性差异,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对话内容既遵循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它既包括知识、情感、价值观等,还包括不断生成的新知、建构的意义,从而构成对话内容的多维性,对话渠道的多维性。对话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学习信息再也不是仅从教师向学生一味传递,而是多向相互传递。通过这样的多向信息的相互传递,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形式多维。在对话教学中,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之间对应的联系,也形成了生之间、师生群体间、生生群体间的多维关系,此外,还包括教师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www.xing528.com)
(四)生成性
对话是一种沟通,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而非单向的传递,师生、生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这样一来,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思想,具有生成性。这种生成是自我生成,也是生成循环。社会建构主义指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值、价值提升。
(五)未完成性
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对话性的,而生活永远是无限的、不可终结的,因而对话在本质上也是未完成的,它总是处在不断运作的过程中。巴赫金认为:“世上还没有过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对话的这种未完成性、未论定性和自由的开放性,用以论述语文教学的对话未完成性与未论定性,简直天衣无缝。
同一文本,随着意义语境的变化,能形成多种可能的意义,不同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加之课堂对话教学的未完成性,语文教师应尊重对话教学的这种特性,给学生留有发展和拓展的空间,允许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不同的看法,使人本对话更具丰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