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助音乐营造情境,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借助音乐营造情境,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以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文学是作家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在教室里弥漫,读者入情入境。音乐的感染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了认同感、亲近感。

借助音乐营造情境,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参与,应该是思维的参与,情感的投入。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时代特点、生活气息、人物性格以及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品。音乐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调动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唤起听者心理上类似的反映,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由于音乐善于表达感情,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借助音乐渲染情境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以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

文学作家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研究人的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最能直接表现和激起情感。古希腊人就已注意到这个事实,他们分析当时所流行的七种音乐,以为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发扬,G调浮躁,F调淫荡。有些声音是响亮清脆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快乐的情绪;有些声音是重浊阴暗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忧郁的情绪。音乐就是利用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产生节奏,因与人类的心理、生理的节奏律动原理相一致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因此,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能很好地拨动起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非常熟悉、喜欢的黄家驹的《光辉岁月》引入,在深沉、高亢、充满悲愤而又坚信未来的歌声中,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了歌,然后在这首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歌曲中,学生带着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去学习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长笛演奏《罗密欧与朱丽叶》,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让学生先受到感染,再谈谈感受。在学习《故乡榕树》的时候,如果学生的情绪过于兴奋,就很难被文中的乡思乡愁所感染。这时,教师不妨这样创设氛围:在课前预习时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听听张明敏唱的《故乡的云》,在深沉而略带凄凉伤感的歌声中,学生的心渐渐地沉静下来,继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上课所需要的氛围也就基本形成了,再学课文,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产生共鸣。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则可以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让学生通过“滚滚长江东逝去……”的曲调,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

以音乐导入课文,预热了课堂气氛,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激越奔放的热情,并形成了学习这篇课文最佳的情绪状态。

2.以音乐为背景,渲染课堂氛围

在朗读课文时,适时为学生或者教师自己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听者的心田,这种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庄子逍遥游》的时候,配上《高山流水》满怀深情地朗读,可以让人忘却一切,有种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自由、逍遥的境界。在学习杜甫登高》的时候,配上《二泉映月》满怀深情地朗诵,顿时一位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就浮现在眼前。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配上《渔舟唱晚》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那种超然物外、孑然独行的个性。在学习《鸿门宴》时,配上琵琶曲《十面埋伏》朗读,可以突出事件的凶险和双方的剑拔弩张。在学习《荷塘月色》时,配以《春江花月夜》朗读,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夜的清新、静美和恬静,更好地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解的淡淡忧伤。

在朗读中配以适宜的音乐,以音乐为背景创设情境,使师生、生生之间彼此感到愉悦,共同体验情感的快乐,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比较准确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可以选择与文章基调相似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出一定的课堂氛围,或轻松愉快,或庄严肃穆,或凄婉苦楚,使学生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充分领略和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并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教《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祝英台》作为背景音乐。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长,或强烈或轻柔,高低起伏变化不一,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能有机结合。在优美的乐曲中,学生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联想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从梁祝的“化蝶”联想到焦刘的“化鸟”……通过相似的联想,由已知的推及未知的,学生体会到人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痛恨。又如,在教授《祭十二郎文》时,可以用《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那似呜咽般的二胡声弥漫教室,学生开始趋于宁静,接着由宁静渐趋哀伤。有了音乐的感染,学生在听了范读后初步体会到作者悲伤的感情,理解“少者强者而夭残,长者衰者而全存乎”的悲哀。音乐的感染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了认同感、亲近感。再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可以把《国际歌》作为背景音乐,当低沉雄浑的歌声在教室里婉转回旋的时候,整个教室肃穆庄重,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崇敬和怀念从心底油然而生,整堂课学生都带着这种心情在聆听恩格斯的肺腑之言。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选用恰当的音乐往往胜过教师辛苦异常的分析。吻合课文意境的音乐,不仅能够展示出特定的情境,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触发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3.以音乐创设情境介入背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在语文学习中,大量的语言材料需要学生背诵和记忆,很多内容对学生来说极为艰涩难记,学生拿到手以后往往颇为挠头。有资料显示,在音乐播放中记忆,效率可提高7倍,西方人把这种音乐介入背诵法叫作超级学习法。据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每分钟50—70拍与大脑在记忆状态下的波段正好吻合,因此,这种音乐能使身体和大脑和谐一致,特别是它会打开通向超级记忆的情绪通道。(www.xing528.com)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可知,引入流行音乐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比如,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来记忆;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张明敏的同名歌曲来记忆……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大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李煜的《乌夜啼》(林子谢了春红)和《虞美人》等,背诵这些诗词时,借助相应的音乐,效果很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以音乐创设情境介入背诵,可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提高记忆效率。

4.以音乐创设情境促联想、想象,由听而写

在作文教学中,用音乐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联想、想象,让音乐成为学生写作的材料。音乐诉诸听觉,但又须回到视觉,音乐的这一特性就要求欣赏者在欣赏乐曲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图景,以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实际上一首乐曲就是一篇“无字”的文章。

比如,有教师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先让学生听钢琴曲《秋日思语》,再让学生根据音乐作文。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不少学生写出了优美的语句。有一个写作水平并不高的学生写道:“我在你的轻扣中醒来/等待了一个季节的话语/便在金色的阳光中/向你靠近/枫叶如舟/清溪如镜/幸福就这样溢满江流。”这是音乐的魅力,牵引学生的心灵找到心中最美丽的词语来表述他彼时的感动。以音乐创设情境,可以促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的写作。

(二)借助音乐渲染情境的要素

教师在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时,要根据课文情境灵活运用,音乐播放可放在课始、课中或课尾,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适宜

以音乐渗透辅助语文教学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语文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协调性,选择与课堂情境相吻合的音乐。

2.适量

语文课中的音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以合适的音乐,通过美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认识情感,使其情感从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其情感处于最佳状态。但绝不能反客为主,将语文课变成音乐欣赏课,那就是本末倒置。

3.适时

播放音乐应把握好时间,不抢时、不拖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是把这两个学科的优点、特点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能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