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助生活体验情境-闪耀时代治学之光

借助生活体验情境-闪耀时代治学之光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在教《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领悟意境有一定难度。教师是让学生模拟课文情境讲演,这种情境体验贯通整个课堂,使课文情境得到某种程度的外现,有利于课堂教学。

借助生活体验情境-闪耀时代治学之光

语文来自生活,生活是语文活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所在的特定时代特定生活的反映。学生十几年来每天都浸润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自然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情,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书中所反映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已有生活的经验沟通起来,让学生对文中生活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加强对文中生活的体验,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进一步融入其生活,了解其生活。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学习目标上,对学生的新要求就是一种生活化的主张,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他又说:“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一)借助生活体验情境

借助生活体验情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模拟生活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模拟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为语文学习奠定一种情感基调。

例如,在教《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领悟意境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显示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浪遏飞舟图等一系列历史动画、图片资料,图文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学生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旧中国,身临其境地体味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茶馆》时,按舞台说明布景,让学生表演,他们会十分投入。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自身有没有“套子”,并思考什么样的“套子”是有害的,什么样的“套子”是有益的,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良“套子”。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例。

案例:《不自由,毋宁死》教学片段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在自己座位上准备一下第五段的演讲。注意不要和文本一模一样。在座位上自己讲一下,然后我找几个同学现场演讲一下。

全班学生在各自座位上准备,试讲3分钟。

师:好了吗?记住,第一位同学上来不要带文本。

学生1:(演讲)先生们,回避现实已毫无作用,其实战争已经开始,我们的同伴已身在疆场,我们还能袖手旁观吗?难道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为了生命与和平我们可以不惜一切,甚至受人奴役?在这场战争中,别人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是我,不自由,毋宁死!

师:刚才这位同学上台演讲讲得还不错,就是体态语言上不太敢放开。有同学说,我怕自己的体态语言太可笑,所以不敢表现。这个不用怕,因为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是为你的演讲内容服务的,你在讲的时候,当时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还有同学说,让我教他一个固定的手势模式。我记得《演讲与口才》里曾经讲过,说先是两手交叉在腹部,然后一只手从眼前呈半圆式打开。(做手势)我觉得没有必要,太程式化了,而且也不利于发挥不同演讲者的个性,我们不必拘泥。我来再找个同学试试。

师:再请一位女同学PK一下。

众生鼓掌欢迎。

学生2:(演讲)回避现实是没有用的,先生们一味地高喊和平也是没有用的,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难道我们要用戴镣铐和受奴役来换取和平与自由吗?现在是我们应该用武力来解决一切的时候了。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众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演讲太短小了,不敢表达感情。你不表达你的感情,别人怎么会被你的激情点燃,被你打动?我们再找个人试试。

众生鼓掌欢迎。

学生3:(演讲)现实已经摆在面前了,与其回避现实,不如抓住现在的机会来为我们的自由而搏斗。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让我们抓住这次机会,发挥我们的力量,为自由而战斗。自由是我们期盼了多少年的理想,如果没有自由,我们就像笼中的小鸟,对我而言,不自由,宁愿死。

师:刚才演讲的这位同学是个性情温和的人,他的演讲也非常符合他的个性。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帕特里克·亨利的真实演讲场面,但是,毋庸置疑,肯定是比较激烈的,因为在他演讲结束的时候,整个议会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大厅。演讲前是主和派占了上风,可是这一次演讲扭转了议会中典论的局势。演讲是在1775年3月23日进行的,25天后,1775年4月18日,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第一枪。所以,这篇演讲是有很强的鼓动性的,说得夸张点,它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你用温柔的语气讲出来,是不能说服别人的。再给最后一个同学一次机会,找一位女生吧。

众生鼓掌欢迎。

学生4:(演讲)先生们,回避现实是没有用的,战争早已开始了。你们还在喊着“和平,和平”,从北方刮起的大风已经将武器的铿锵响声吹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也已身在疆场了,难道我们就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吗?我不知道别人在这场战争中会做什么,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师:很好,比前几位同学的演讲有进步。演讲是一门艺术,这就注定了它奥妙无穷。我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能够消除脱稿演讲的紧张心理,使自己的演讲水平有进一步提高。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讲家,就只有一个字——练,每一个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机会我们都不要错过。卡耐基说:“你怕什么就去做什么,直到你不怕它为止。”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都能演讲成功。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设计这篇课文的理念为:理解讲稿中的情境,体验情境中的演讲。教师是让学生模拟课文情境讲演,这种情境体验贯通整个课堂,使课文情境得到某种程度的外现,有利于课堂教学。

2.走进生活体验情境(www.xing528.com)

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景、物、人等生动鲜活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与“春”有关的课文时,组织学生春游,在游的过程中进行有关春的名句、名篇背诵比赛及当场绘春比赛;在下暴雨时,让学生观察下雨的情景,并当场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在看日出时,让学生观察日出的情形,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些情境的体验,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的名篇佳作,传统的语文教学使学生长期困于课堂,困于教材,获得肤浅、间接的感知。然而中学生天真烂漫,富于幻想,对事物充满了认识和探究的渴望和热情。根据学生这个特点,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走进大自然中去感悟、去体验,借助大自然的课堂去捕捉课文所显示的大自然的生命活力,通过语言符号感知大自然的神韵。大自然中的风霜雪月、花鸟虫鱼、山川湖泊,都会给学生留下远比课本中的知识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绍兴的教师教《兰亭集序》时,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课本中已经呈现的或无法呈现的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为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组织学生春游或秋游等集体活动,使得学生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感悟生活。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案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片段

师:谈谈你们对幸福的理解。

学生1:有很多钱,住大房子,开奔驰,吃麦当劳。(众生大笑)

学生2:希望父母和我关心的人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众生鼓掌)

学生3:每天都不用上学,想玩就玩,想上网就上网。(众生嬉笑)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但是也不能太肤浅。比如说,你喜欢打篮球,多下点功夫提高球技,也比一天到晚上网要有意义得多。

教师对学生回答不能一味肯定,对太偏激的学生应作适当引导。

师:如果你得不到想要的幸福,怎么办?(为理解海子之死埋下伏笔)

学生答案主要有三种:算了;再努力;降低要求。

师:这是一般人对幸福的态度,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看诗人海子对幸福的理解。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朱自清荷塘月色》“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浮”字的表达效果,一位学生认为这个字用得不对,因为雾不可能从水底浮起来;另一个学生又说“青雾”也有问题,应该“轻雾”或“清雾”……在讨论中,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说:“我们家里没有池塘,但是有稻田,每天清晨、晚上,都会有一层白雾贴着稻田飘在那里,要过很久,才会慢慢弥漫开。我觉得这里用‘浮’最形象不过了。”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生活体验,能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借助生活理解课文,体验情境,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又如,学习《祭十二郎文》时,想象生活中年长的人突然获悉一个曾与他相依为命的比他年轻的人去世的消息时的情景,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悲痛心情。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实践情境,即让所有学生共同做游戏——体验这个游戏带给你的感受。游戏规则:闭上眼睛,用力堵住两耳(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时间3分钟。这个实践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与又聋又哑失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海伦·凯勒的敬佩之情。课堂上的实践情境创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并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以实践促学习,以实践促发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更容易把握文中人物的特点。在学杜甫的《登高》时,引导学生想想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年老、多病、失意的情况下一般想到的是个人的得失,而杜甫此时想到的却是国家的危难,就能深刻地认识杜甫忧国忧民这一特点。在学《归园田居》时,让学生想想生活中一般人在做官时的得意、离任时的失意,再与陶渊明辞官后的欣喜、安适对比,就能深刻认识到陶渊明热爱自然、厌弃功名的特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在学《祝福》时,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一个母亲失去了孩子,人们对她是什么态度?文中的人们对祥林嫂是什么态度?像祥林嫂这样勤快、能干的人,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的比较,学生就能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而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把握作品所反映的主题。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二)借助生活体验情境的要素

1.真实

社会是学生知识建构不可缺少的资源和运用知识不可替代的现实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生活实际之中。在创设情境时,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学生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突破问题情境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

2.开放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观察体验中,广泛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