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导语引入情境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导语引入情境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彩的导语往往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学生的心和目光牢牢吸引住,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为上新课做好了铺垫。(二)借助悬念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悬念导入是利用学生期待、渴望和乞求的心理,诱发他们对课文的情节或思想内容急于了解的冲动,以便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五)借助导语引入情境的要素课堂导语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但它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并为教学内容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导语引入情境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的导语往往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学生的心和目光牢牢吸引住,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为上新课做好了铺垫。

(一)借助导语引入情境

借助导语引入情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借助故事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复述文中或与课文有关的某一精彩故事,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以故事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容易得多。需要注意的是,故事导入需要结合课文实际,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避免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二)借助悬念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悬念导入是利用学生期待、渴望和乞求的心理,诱发他们对课文的情节或思想内容急于了解的冲动,以便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设计课堂导语时,教师应先设置一些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时,设置了下面一个悬念:

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巷的尽头,两个人走了个对面。其中一个问另一个:“这儿有警察吗?”

另一个回答:“没有。”

“那么,能不能在附近很快找到一位?”

“恐怕不可能。”

“那好吧,把你戴的手表和钱都交给我!”

这个笑话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生:出人意料。

师:它还反映出坏人的一种什么心理?

生:害怕警察。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警察,结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可是文中的主人公苏比却一反常态,故意当着警察的面干坏事,这是为什么呢?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设置了下面一个悬念:

生命是美好的,它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理想,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生命也是脆弱的,它可以在风吹雨打中骤然夭折,也可以在病魔的冷酷无情地戏谑中溘然长逝。因此,怎样热爱生命,怎样善待生命,怎样让生命坚强起来,怎样让生命迸发出更加灿烂的火花便经常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果大家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曾为这个问题困惑过,我想,今天大家学习了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定会恍然大悟的。

教师制造悬念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并根据问题指引的方向,寻求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借助课文背景资料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课文背景资料往往交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学生若不了解,就很难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因而,在讲课之前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些信息,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时,设计了以下一段导语:(www.xing528.com)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 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也一直害怕起义军。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都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其中的一首。

借助课文背景资料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借助课文相关内容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相关内容,就是指几篇文章题材相似,体裁、写作手法相同。由相关内容导入,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就容易多了。

笔者在教授《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抓住文中“雨”这一相关内容设计了以下一段导语: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雨的典型诗句。例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袭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等等,雨在很多文人眼中是一种情感符号,它寄寓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台湾作家余光中对雨又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笔者在教授《我与地坛》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多媒体播放雅典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夺金时的镜头剪接。)

同学们,这一幕幕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场景怎能不让我们浮想联翩呢!君不见,罗斯福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大逆转;布伦克特牵着导盲犬坐在了英国教育大臣的宝座上;霍金口不能言,足不能行,却以他的智慧头脑攀上物理学的顶峰。他们身罹残疾,却最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我与地坛》。

轮椅、墨镜、拐杖、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瞬间产生了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对残疾人的敬佩之情,进而生发出关注残疾人内心生活的强烈意愿,学习课文也就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文时,抓住文中“秋天”这一相关内容,设计了以下一段导语: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它展现给我们的是月乌霜枫,诗人愁眠的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欢快、明朗的画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可看出诗人对秋天的满心欢喜之情。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伟人毛泽东,看看毛泽东通过秋景要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设情境的导语设计,犹如一颗石子,一旦投入学生思维的平静湖面,会立刻荡起学生思维的圈圈涟漪。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五)借助导语引入情境的要素

课堂导语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但它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并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素:

1.新奇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去,钻进去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教师引入新课的导语要有新思想、新创意、新形式,使之能够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2.艺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导语设计要讲究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要注意情感引导。语文教材贴近生活,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讲求艺术,融入情感,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美与情的感染中尽情体会语文的魅力。

3.简洁

导语是教学环节的一个开端,重在激疑诱趣。因此,课堂导语应简明扼要,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之目的,同时要注意掌握一个度:言不在多,三四分钟即可,切忌烦琐、冗长。如果只顾追求形式的丰富多样而本末倒置,那么很可能就把课堂演变为演示台或故事会

4.启发

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变成新知识的生长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