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情景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情景教学问题分析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下从成因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因素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语文是充满感情色彩的人文学科,从事这一学科教学、长期在情理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受熏陶的语文教师更应具有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爱心是一种深厚而高尚、公正又纯洁的情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实施情境教育的起点。情境设计中,图画和音乐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

高中语文情景教学问题分析

对于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下从成因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因素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一)违背教学规律和教育心理学,忽略了学生兴趣培养

孔子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乐学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在学习上自强不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曾提道:“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深奥的知识趣味化、通俗化、实用化,教学内容应注意具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多种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带入课程中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知“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涉足其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客观的教学情境引人入胜,学生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情境。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等等,都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景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以强化,教学就会成为主动参与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引导他们对问题做出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当然,情境式教学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变性和新颖性,内容的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等,进一步使得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二)课堂中缺少师生情感的沟通

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地流露着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因此,在语文课堂到处都蕴含着感情的因素,每节课都拨动人的心弦。教师的点拨、解惑,始终是为了触发学生的思绪,增进学生的理解。但感情因素必须用感情去体验才能感受,心弦必须用心去拨才能共鸣,充分运用“情”的因素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做到以情动情。而要做到以情动情,其根本途径就是教师用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激情。想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这样才能充满真情实感,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创设情感意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去体验、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有利于教师健康感情的培养,学生定会增志益智,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迅速提高。

语文教师不仅要热爱语文专业,更应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语文是充满感情色彩的人文学科,从事这一学科教学、长期在情理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受熏陶的语文教师更应具有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一种深厚而高尚、公正又纯洁的情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实施情境教育的起点。只有爱,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和信任,缩小情感距离,促进情感的融合。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讲过:“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个学生身上留下永久的痕迹。”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他的每一句表扬可引起学生的愉快和自豪,从而成为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他的每一句教诲很容易沁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他的每一次批评,能唤起学生的感悟;他的每一次授课,也能使学生坚信他知识的准确与真实。教师的感情对学生来说,无疑像成长的甘露。

(三)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情境中培养能力是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重要途径,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是情境教学理论倡导的培养目标。情境教育的建构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其最大限度发挥智能潜力。

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数学和图画就是三个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符号系统。人类每一种基本能力的存在,必定伴随着能够发展那种能力的有意义的符号系统。教学正是通过对这三种符号的学习和运用来实现并达到教学目的的。但是,长期以来单一死板的符号教学使学科知识严重抽象化,符号之间的壁垒日益严重。而知识本身又是具有情境性,只有在丰富的情境中,知识才能不断被更好地运用和发展。因此,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寻找思维关联点,创设丰富多元的情境,打破符号之间的界限,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数学和图画元素综合应用到教学设计中,势必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开发、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提高其多角度思考的水平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想象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情境设计的两大思维培养目标。情境设计中,图画和音乐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然而,情境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形象化。通过想象,丰富文本为我们描述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水平的提高,确实是情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但与此同时,逻辑思维、收敛性思维的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没有收敛性思维,特别是没有概括能力,对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也是非常不利的。概括可以使人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思维的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在情境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做到由博返约。(www.xing528.com)

(四)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失去了社会环境的依托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许多文章都是真实生动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的反映,只有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才能知道作家的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或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把搜集来自社会及学生生活中的典型教材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思辨性和鲜活性,能做到补充、健全、完善,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充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潜在功能。

(五)让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氛围大大减弱

语文课与其他课相比,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它的审美性、情感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的、生动的、美妙的情境,渲染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启迪他们的思维,使得学生既有语文知识能力的收获,又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和感染。如何创设情境呢?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学生在创设特定情境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进而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创想象力。

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不能将文学作品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不能将语文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要在引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所感受到的艺术美,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感受艺术创造的真谛。就语文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的一生是对自由和全面发展追求,人超越自我的本能,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教育就是要激活这种意识。在语文情境教学中,这种意识表达的应该更为明显。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语文学科教学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的外延等同,学习应该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否则目的不明确,意义自然被消减,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传统的情境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仅仅用书本、课堂中的问题创设情境。与社会相联系的情境教学应通过情境设置,将生活与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更好地发现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真实意义。真实的情景与单一教材是不同的,它是复杂的、多元的、丰富的且具有人文性的。单向思维可以解决书本中结构良性的问题,而真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通常却是非良性的结构。因此,只有情境化的教学,才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没有生活情境的熏陶,学生的语感、技能也就无法产生。应该说,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正是情境设计追求的目的。

(六)影响学生心理感受和心理健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教师创设的同一情境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在创设情境后,教师常有一个错觉,以为学生必定按自己设想的方向去体悟、去理解。其实,学生体验到的情境、接收的信息并不等于教师发出的信息,而是经过主观的筛选,把接受自己认为有用的,而摒弃掉其余的内容。师生的知识经验相距甚远,教师以为很简单的情境,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从而产生认知障碍;同样,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没有热情,就会产生动机障碍;师生之间感情不融洽,心理不相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引起情感障碍,等等。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由情境而产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情境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情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体验情境,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总之,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消除师生间在思想、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动机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