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情境教学的本质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情境教学的本质特点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境教学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分析情境教学的主要特征。可见,形象性是情境的首要特征。情境教学的形象性带来学生认知的直觉性,这就是情境教学提高效率的根本原因。这样,情境教学法又叫视听法。情知对称教学论又称双轨式的教学过程论。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新征程:情境教学的本质特点

情境教学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分析情境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直观形象性

情境,是指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的内容,不论是造化天然的,还是人为创设的,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具体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的首要特征。形象在情境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形象,也就没有情境和情境教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形象愈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提高效率。形象的事物总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总是由不同的声音、色彩、线条、形体等组合而成。这些外在形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接受许多相异的感性印象并且改造它们,从而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刹那间获得丰富的感受,达到迅速感知对象的目的。情境教学的形象性带来学生认知的直觉性,这就是情境教学提高效率的根本原因。所以,情境教学法也叫直接法或功能法。眼、耳是学生感知事物的主要感官,因此,情境教学强调以教学口语为基础的直接感知,把语言与情境紧密结合,学生边听边看,视听结合,互相沟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情境教学法又叫视听法。

(二)情知对称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情知对称教学论又称双轨式的教学过程论。情知对称是教育学与心理学巧妙的“联姻”,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智慧融为一体;把语言学与艺术学巧妙“嫁接”,突出反映了教育理论的心理化、艺术化。

情绪心理学理论表明,人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互对称发展,相互依存前进的,这种情知对称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学生认知学习和情感内化的统一。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载体是语言,学习语文,总是从语言的习得入手。常说的字、词、句、段、篇汉语言的认知内容,并不纯属于语文的记号,而且还携带着多种形象和特定的情感。它们不仅触动理解,而且还触动我们的情感和想象。语文教学就是以语言为联结中介,完成学生认知和情感对称前进的目的,情境教学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同时发挥其作用,实现了情知对称。从情感来说,情境教学学习的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饱含着浓烈感情的,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顺利进行;从认知来说,由于活化了知识,强化了实体感,加上情感的驱使,就缩短了学生认知的时间,加速了认知的进程。情知对称,达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高度默契,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统一。情境教学合理地解决了教学内部的关系,即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两个梯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www.xing528.com)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语文教学应该依据“文章情”,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教师情”诱发、激励、唤起“学生情”;或以读带情,或移情体验,或触发共鸣,或连类而及等等,来一个像喜亦喜,像忧亦忧,“一枝一叶总关情”。“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在情感的黄金三角洲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恰当训练,情知并进,弹奏优美的教学乐章

(三)智能暗示性

暗示教学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它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学得多、快、好、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潜力,提高个体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满足其学习需要,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情境的暗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情境本身提供的具体表象,使人百闻不如一见,感知深进一层。当人置身在情境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开启心扉。

(四)意象相似性

除了有条件的可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场景亲身感受体验外,如指导学生完成命题作文《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的春景中去找春、访春等,其他则多为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因为教材中的人、事、景等,实在是不能一一搬到教室,所以教学情境只能谋求意象相似性。或者以虚见实,虚实结合;或者以形传神,形神结合;或者以事体情,显隐结合;或者描述勾勒,驱遣想象;或者渲染气氛,酝酿情绪;或者设置氛围,相机诱导等等。无非追求相似,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与作者心灵相通,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课文,达到求知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