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与魔鬼共骑》,作为“感情三部曲”之一,讲述的是个体之间的友谊与自由问题。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丹尼尔·伍德瑞尔(Daneil Woodrell)的同名作品,故事取材于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讲述一位男孩,为友情而参战,却在战争中意识到战争的残忍与荒谬,最终在好友战死后,退出战争开始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故事虽为南北战争题材,讲述的却是人物的同侪情谊与人性自由的伦理纠葛,是李安对于战争片的一种伦理想象。
影片中,人物的伦理矛盾在于对友谊的态度,一开始本着感性的态度,直到才学会了理性地对待友谊。男主角杰克·罗德尔(Jack Roedel),因为好友一家遭难,出于友谊,跟随逃亡的好友,一起参与南方的游击队伍。杰克是德国移民,按理应站在北军一边,或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战争。可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杰克,在好友的父亲被北军杀害后,自愿跟随好友并肩作战,加入南军。为此,杰克的父亲曾理智地劝告杰克,别卷入战争。但感性的杰克并未理会父亲的忠告,理由是:“我虽生在德国,却长在这里。他们是我的同胞。”为此,亲近北方的杰克父亲,后来惨遭北军杀害。杰克的参战,实为了朋友的缘故,并无明确的战争立场。有了杰克这样的人物,美国的南北战争在影片反映出另外一种复杂的情形,即卷入战争的南北双方,并非截然的壁垒分明,有相当一部分类似杰克这样立场不明或站错位的边缘人物,双方之间的战争也很难分清哪方正义哪方非正义,战争到后来甚至都成了打家劫舍的混战,都忘了当初参战的初衷。于是,影片的重心不在表现南北战争,而重在表现朋友之间的忠诚友谊,及其他人性与伦理问题。
与杰克的情形类似,另一位主人公黑奴丹尼尔·霍尔特(Daniel Holt),参与南方军队,也是出于和恩人乔治·克莱的友情,原因是白人乔治·克莱用钱赎出了霍尔特的人权自由。在这场南北战争中,霍尔特与乔治·克莱同生共死,数次解救乔治·克莱的生命,可谓患难之交。因此,黑奴霍尔特并未参与替黑奴争取人权的北军,而是选择了南方。直到乔治·克莱战死,黑奴霍尔特始走出友谊的困扰,重新选择生活的去留。
影片以杰克和霍尔特两人为主人公,其实重在说明人有时会因为友谊等感情因素,而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应有的个体自由伦理选择。影片中的两人,在失去各自的朋友后,仿佛失去了参战的理由,越来越厌恶南北的混战,及滥杀无辜,最终离开南北战场。至此,两人才逐渐理智地反思到人的自由伦理问题,特别是黑奴霍尔特,即专门反思道:
霍尔特:“乔治死的那一天,我改变了,有种过去从未有过的感觉。”
杰克:“丧失好友的感觉?那种空虚感,我也有过。”
霍尔特:“不,自由了。”(www.xing528.com)
杰克:“乔治把你买来时已还你自由”
霍尔特:“那不能算,只有上帝能赐你自由。乔治·克莱,我爱他。但是做他的朋友,跟做他的黑奴没什么两样。罗德,我再也不做别人的黑奴了。”
经由霍尔特的提醒,杰克也开始对战争和自己的生活不再那么盲从了,决意退出战争,重新寻求自己的生活。至此,影片早已溢出战争片的范围,着重表现人情和人性的复杂。对此,李安曾说:“其实内战打到后来都是在斗气,为什么打,要怎样去理出道理来,我觉得这个其实才是要想清楚的,人权的议题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打上一场南北战争、解放黑奴,他就真的解放了。这其中还有许多细微的人性、人心的纠葛,有待厘清、努力。”李安在看完原著后,即对杰格和霍特两个人物心生兴趣。“真正令我心动的是杰克与丹尼尔之间的同侪情谊”,“电影中黑奴丹尼尔原本为主人(朋友)而参战,直到主人为他战死,他方才获得心灵上真正的自由。丹尼尔有感而发:‘主人事事善待我,视我为友,欠下的这份人情,才是让我为奴的症结所在’。一席话触动了杰克,使得他得以认清自己的处境、身份。一如丹尼尔,杰克也是一个‘人际关系’里的奴隶。一是德裔,一是黑奴,均是主从关系中的‘仆从’,两人都在主仆关系中挣扎,两人也都是‘站错边’。这些共通点是他们彼此认同的最大原因,同病相怜因而建立起友谊,成为患难之交的知交好友。”[15]
因了人情的掺杂,李安的影片,得以有别于其他以南北战争为题的美国影片。李安认为美国的一些南北战争电影,“大多从北方角度出发,黑白分明,白的是北边、胜利者、穿蓝制服;黑的是南边、战败者、穿灰制服。北方就是进步、前卫的象征,南方乃是顽固、保守的代表”,这种好莱坞式做法,多是“北方的一种幻想,大多呈现兄弟阋墙,最后讲和,仍是一家人的局面。南方人抵抗的理由不是保家卫国,就是为保有他们的利益及生活方式而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格里菲斯(D.W.Griffith)执导的《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完全从白种男人顺眼的角度出发,充满了种族歧视,可是格里菲斯却被尊为‘美国电影之父’。事实上,《国家的诞生》是最不具政治正当性的一部电影”。[16]因此,作为文化他者的李安,拍《与魔鬼共骑》,就特意避开美国电影的文化偏见,避开种族歧视,而着眼于主角“内心的战争”,表现他们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其实,影片从一开始,即在战争之外表现着人物的人情与人性反思,特别是杰克写家信和读别人家信的镜头,牵动着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并逐渐反思战争的合理性。所以当战争逐渐变成相互之间的仇杀,甚至是滥杀无辜时,杰克表现出颇为犹豫的表情。这种犹豫和矛盾的神情一直贯穿在影片中,直到杰克的好友死于一场战争,杰克、霍尔顿也相继受伤,退出战争的他们才顿时感到心灵上的自由。至此,才发现原先毫无保留地忠诚于好友,为好友而战,后来却完全陷入友谊,两人因此失去了自我和自由。两人对于友情的认识,终于走出感性的困扰,有了理性的对待。影片结尾,杰克、霍尔顿的分手,去寻各自的生活,正是出于对友谊和个体自由的理性对待。这是李安在电影中对友谊的一种理性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