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演李安同样擅长拍摄伦理剧,最早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便是反映父子关系的家庭伦理剧。不过,与中国传统的“伦理情节剧”相比,李安尽管同样反映现代家庭中的爱情、婚姻伦理,或其他伦理主题,也同样追求戏剧性的伦理冲突与情节设置,然而从剧情的伦理审美取向看,其电影并非像传统的中国伦理电影那样,表现出“家国一体”的道德教化或社会谴责,也没像“第六代”电影作品那样刻意避开传统伦理、转向个体的生命伦理,而是转而挖掘现代个体内在的伦理矛盾,尤其是面对传统伦理时的情理冲突。换言之,李安电影并非停留于剧情外部的伦理冲突,而是借以展示更为复杂的、人物内心的伦理冲突,尤其是人物自身的情理冲突,是以往的伦理电影所忽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家庭伦理剧那样,为了激化人物之间的伦理冲突,往往夸大人物的性格差异与代际冲突,组织剧情时,常常采用子女对父母的代际“背叛”,或夫妻间的背叛模式,[11]然后付诸伦理批评。这样的家庭伦理剧,固然强化了戏剧冲突,情节紧凑,但往往使伦理冲突停留在“观念”或“概念”层面,人物成为某种“性格”或伦理观念的传声筒,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感。相形之下,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等伦理剧,除了表现父母与子女的生活差异与戏剧冲突之外,更将叙事视点转向父、子双方内心各自面临着的伦理冲突,让生活在现代家庭中的人物个体,背负着传统伦理观念的心理阴影,然后呈现双方所表现出来的不适与尴尬心理。影片中的父子,如何走出这种伦理上的情理尴尬,便成了李安伦理剧的叙事主题。两相比较,李安的电影,刻画人物内心面临的伦理冲突,显然深刻地道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物情感的伦理复杂性。
在这个意义上,李安电影中的伦理内涵,绝不止于现实意义上的规范伦理与道德教化,而以人物内心复杂的伦理冲突,呈现出现代个体在生活中的复杂伦理情形。为了区别于一般道德教化式的规范伦理,本书将李安电影在叙事中呈现出来的伦理思考,称之为“生活伦理”。
所谓“生活伦理”,理论上也有称为“世俗民间伦理”,是相对于“教化伦理”而言的一种全新的道德类型与道德结构。据研究,这一解释性概念最初是由日本著名思想史家沟口雄三提出来的。他把广义的中国儒教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范畴划分为十个方面,“民间伦理”即渗透于民间生活中的文化观念,群体意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由为政阶层注入的、来自上层的“教化伦理”;二是从平民自身生活需要中产生的、来自下层的“生活伦理”;三是表现在社会职业观念中的“职业伦理”。[12]这种富有原创性的解释概念,逐渐获得学界认可。当代学者李长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基本结构,并区分为“教化伦理”与“民间生活伦理”,以此研究了近代伦理观念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李长莉认为:“自汉代一直到清代,儒家伦理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教化伦理。这种以家族主义和小农经济为基础、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等级秩序的道德伦理体系,在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倡导下,渗入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并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民众的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来自人们生活需要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于正统教化伦理的民间生活伦理。尽管它们往往受到排斥,或居于末流,但却一直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正统教化伦理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随之减弱的时候,民间生活伦理就会活跃起来,焕发出生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现实中的民间生活伦理,与正统的教化伦理并不是截然二分的,一些儒学教义原本就与民间的生活经验相重合,或者已融于人们的生活伦理之中了,只是由于后来统治阶层对某些内容的特意提倡,才使得在某些观念上正统教化伦理与民间生活伦理显分二途。”自然,李安作为一名电影导演,想来没有专门研究伦理学理论范畴中的“生活伦理”,本书借用此术语,描述李安电影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生活伦理”的审美价值。李安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只是本着所谓“街头智慧”,用镜头捕获了若干被人忽略的生活中的人物与情感故事,唯此才符合所谓“民间生活伦理”的本旨。那么,李安电影究竟如何呈现人物的生活伦理冲突呢?下一章将具体论述。
【注释】
[1]邓锐生、王海明:《新伦理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2]王淑梅、王娅:“中西伦理比较漫谈”,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吴志平:“两种伦理体系差异的思考”,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9期。
[4]参见吴志平:“两种伦理体系差异的思考”,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9期。(www.xing528.com)
[5]参见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6]尹鸿:“尹鸿谈中国电影的传统与伦理”,载http://www.yuwen99.cn/zyby/bjjt/200611/31313.html.
[7]详见张振华、孙玲:“中国电影伦理叙事的历史变迁”,载《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下文关于伦理电影的分期内容,均参考自本文,特此说明和致谢。
[8]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载《中国无声电影(资料汇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4页。
[9]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10]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11]“背叛”结构是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剧中最普遍的叙事结构,它以代际或夫妻间的背叛作为本质关系,以此来组织情节和设置人物。详见吕乐平:“‘背叛’结构——新时期家庭伦理剧叙事结构分析”,载《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
[12][日]沟口雄三:“中国儒教的十个方面”,载《孔子研究》199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