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除了传承历史文化,还可供艺术鉴赏。修复,除了祛除文物的病害,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还可恢复文物的艺术特征。传统的文物修复和复制,是经验的积累,文物修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修复人员的个人认知水平和长期实践有较大的关系。在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修复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也较大,时间相对也较长,即使这样,修复后的效果也不一定达到预想的要求,特别是对文物进行复制时,部分文物由于其珍贵程度和脆弱程度,已无法在原物上直接翻模,因此,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修复质量,缩短修复时间,是广大修复技术人员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3D技术在文物修复和复制上的实际应用,无疑为修复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条新的修复和复制路径。
以往在遇到缺损文物的修复时,会遇到缺失部位的补配问题,这种时候,一般采用塑型补缺,或者是在另外相同且完整的部位翻制一个模进行补配。修复的结果是否合适,这在之前并不完全清楚,为此,应借助3D虚拟修复技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修复或补配,通过检验今后修复的效果,选出最佳的修复路径。
比如,在修复一件汉代说唱陶俑时,除了本体断裂需要黏结修补之外,这件陶俑在当初出土后,工作人员用水泥和石膏对其右胳膊进行了补配,受技术的限制,补配部分非常死板,极不自然,与原文物在材质、纹理、肌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需要剔除重新修复补全。为此,应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三维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再运用多模融合技术进行模型融合,最终构建高精度的数字化文物模型。
模型建立后,在模型上模拟去除原水泥修复部位,并结合人体工学、文物原材质、纹理、肌理等重新进行修复补块、材质渲染,并在模型上进行多角度的虚拟比对,选择确定较为可行的方案。将成果通过3D打印的方式打印出实物模型,用于相关修复方案的论证。这样,可在不接触和尽可能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虚拟今后的修复方法和效果。
在对馆藏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中,修复和还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缺损部分用传统工艺修复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并制作一些复制品,这不但会花费大量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即使这样,有时也不一定能得到较好的修复和还原效果。利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非接触式地对文物进行复制,对修复技术和修复方式进行研究,以及快速汇集各方面的意见,还可以在精准建模的基础上对缺损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对修复所需的补片进行精准塑型,避免了翻模对文物造成的二次伤害,为珍贵文物的保护方式、修复技术、修复材料的研究提供支撑。
比如,在修复一件青铜香炉文物时,修复前该文物缺失了一脚,并伴有较大的破洞,采用3D技术,选取香炉中一只完好的脚进行3D扫描建模,根据破损缺失处的状况,模拟还原补全修复,最终形成缺失模块的模型,通过3D金属打印,打印出需补全的金属模型进行无缝拼接锡焊,再修缝随色,完成该文物的修复。整个修复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是金属补金属,效果也较理想。
以往复制文物时,需要直接接触文物,需要在文物上翻模制作,此类复制,容易对文物本体造成损伤,对于本体风化或锈蚀较为严重的文物,还不能直接翻制,特别是珍贵文物的复制,更要慎重,原因就在于此。而有的造型复杂的文物,很难完整地翻制模型,所以,对文物的复制(包括拓印),国家文物局专门出台了《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就是为了确保珍贵文物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其中的三维数据扫描及3D打印技术,非接触式的无损文物复制,无疑是成熟度较高的一种新技术。
汉代画像砖是汉代砖室墓中用于装饰的一种模制的图画砖,是一种以浅浮雕和线刻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以神秘精美的纹饰图案、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赞赏。但这类文物为泥土烧制砖,空隙率较大,千余年的历史,使其风化程度也较重。如果采取传统的复制方法进行翻制,一方面,翻制用的材料有可能残留在画像砖的空隙里,难以完全剔除,甚至改变文物原有的颜色;另一方面,由于砖的表面风化,翻制脱模的过程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伤,因此,不适合在砖上直接翻制。那么,在不直接接触文物、不对文物造成任何损伤的前提下,用什么办法进行复制呢?3D技术的出现,为修复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www.xing528.com)
3D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保护,运用数字信息采集设备,将文物的现状信息安全快速、多角度且精准地记录下来,并忠实还原色彩和纹理信息。其构建的精细化数字模型,还可用于对陈列展示、文物保护方式、修复技术、修复材料的研究,文物复仿制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以及3D打印等。前述介绍的汉代说唱俑缩小模型与画像砖极度缩小的模型,验证了建立“高模”的重要性和今后各种应用的广阔性。文物的三维数字化,一定是建立在高模技术之上的,而检验是否是“高模”的最简便和最直观的办法,就是将任意放大或缩小打印的模型与原件相比,看其是否变形,细部纹饰是否丢失。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能再无休止地重复对文物的信息采集,这也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以传统的测量方式,很难获得文物完整的几何、色彩以及表面残损等信息,同时测量过程不可避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采用非接触式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获取精准的文物现状数字信息,还原色彩和纹理信息,既快速精准、多角度,又安全可靠、可永久保存,还便于传递和交流,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展览展示更加生动。
通过数字化保护,进一步梳理和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深入分析这些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在明确保护对象及其特征,充分分析其面临的威胁因素的基础上,系统、科学地制定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许多珍贵文物稳定性差、展陈空间有限,且不易于异地交流。精准的文物数字化信息与智能化的互联互通技术结合,有助于远程专业研究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珍贵文物由于易损脆弱,不易于异地交流,只能常年深藏在库房里,使得更多的人一睹尊容的愿望难以实现。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可对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的展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量更丰富。在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的同时,对珍贵文物的保护、研究和知识普及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数字化保护技术为基础,集合人工智能图形分割算法、多模态影像融合、3D WEB渲染技术、3D数据传输优化技术,结合3D打印技术,对珍贵文物进行精准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加工,构建可用于3D打印的精细化数字模型,为文物保护方式、修复技术、修复材料的研究,文物复制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及应用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物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文物数字化获取的文物信息,安全精准记录文物现状,忠实还原文物信息,是“再现”博物馆里那些被毁文物的最后机会;文物数字化容灾备份保护,也称“备胎”计划,是文物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