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和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火灾,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在竭尽所能地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的同时,如何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是摆在每一个文博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3D打印等数字技术的出现和成熟,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和选择。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信息技术,为这些文物的数字化建模、模拟修复、数字展示、非接触性复制等提供技术支撑。法国巴黎圣母院早在失火前,就曾耗费数年的时间,利用激光扫描技术,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精确地记录了巴黎圣母院的全貌,为最大程度重建、还原巴黎圣母院提供了可能,至少让后人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一睹这座雄伟美丽的建筑曾经的样子。文物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化保护是“再现”博物馆里那些被毁文物的最后机会,起到了容灾备份(也称“备胎”计划)的作用,是保护文物的最后一道屏障。
目前,数字化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博物馆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传统博物馆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普遍较弱,大多数博物馆缺乏数字化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导致承担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多为跨行业、跨领域的电子信息企业或互联网企业,人们在文物保护和陈列展示设计等相关方面缺乏经验,研究、发掘文物价值的能力欠缺,因此,在制定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路线时,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服务等数字化应用上,在文物数字化信息获取的精准度方面,更注重于满足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3D投影、AR、VR、透明屏、AI等酷炫的数字化展示的需要,而往往把数字化保护项目做成了数字化展示项目,这使得获取的文物数字化信息不能用于文物保护方式的研究、文物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文物的复原及辅助修复、3D打印等,从而本末倒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博物馆的基础是文物,没有文物的博物馆,很难称为一个博物馆。同样的道理,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应是文物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精准度,所有的数字化演示、传播,应是建立在基础数据之上的,采集整理的文物基础数据精准度,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应用效果和质量,其他都是空谈。由于人们以往关注的重点在数据的演示和传播方面,部分信息被信息网络技术人员所忽略,他们采集的数据是一些仅能用于展示的“低模”数据,这些数据供陈列展示和信息传播没有多大问题,但无法满足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等方面的高精度、高准确度要求。人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博物馆的同一件文物经常会反复拍摄、采集,这就反映出采集精准度不足的问题。要做到“一次采集,终身受益”,除了对精准度下功夫,别无他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